2014-08-28 10:04:37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读孙佑杰《鸭绿江告诉你》
长篇纪实文学《鸭绿江告诉你》一出版,作家的赠书就摆在笔者的案头,由于当时忙于工作,无暇阅读。今日从报纸上看到作者孙佑杰同志撰写的创作体会文章,激发了读原著的兴趣。
在《鸭绿江告诉你》之前,我读过反映同类题材的作品,诸如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魏巍的《东方》及散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几部作品揭示了同一个主题:反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无比热爱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告诉读者“谁是最可爱的人”。《鸭绿江告诉你》与《三千里江山》和《东方》不同的是,前两部作品是虚构的长篇小说,后一部则是战地记者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作品的人物都是真名实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有案可稽的客观存在。文学源于生活,是当年发生在世界东方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争,激发了孙佑杰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孕育了作品主题;是广大指战员的英雄壮举和大无畏精神,感染了作家,让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有些军事题材作品的区别是,作者不仅是整个故事的叙述人,而且是战争的亲历者,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从而使作品富于鲜明的现场感。
《鸭绿江告诉你》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虽然抗美援朝的战争,已过去60多年,硝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在当前弘扬革命传统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需要呼唤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昔日炮声隆隆硝烟滚滚的战斗风云远去,代之以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滚滚红尘,因此艰苦岁月军民的无私奉献精神,适应人们向善向美、追求崇高的时代道德要求,传承正能量,让广大读者,尤其在糖水中泡大的青少年感受往日的艰苦滋味,激发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打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迫切需要。固然现实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这些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最美的人”不一定都读过当年革命文学题材的作品,却是同当年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因此大家称他们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作家在《‘鸭绿江告诉你’是怎样写成的》文章中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我抗日入伍后所经历最残酷的一场战争”,作为随军战地记者,穿行枪林弹雨战场,同一线部队一样,受尽了挑战生命极限的饥寒困苦“每天都身处敌机狂轰滥炸的死亡线上,许多战友在我身边倒下,鲜血溅到我身上,死神也数次与我擦肩而过”,惨烈的场面和英雄的壮举,在作家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时时激发作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时刻想把这种切身感受通过文字形式,传达给读者。他一方面不断整理汇总生活素材,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学名著,努力提高文学修养。从萌生创作动机到最终作品出版发行,历经40个春秋,可谓40年磨一剑,终于修成正果。
作家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占有丰富的生活素材。“仓库”储藏的鲜活材料越多,创作时就拥有广阔的取材余地,获得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越写得生动感人。得天独厚,孙佑杰同志在战争的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有大量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进入头脑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战时报道只采用了少量事例。正如作家所说的那样,“而大量更加震撼人心的人和事,则一直深藏在心底近半个世纪。”当作家潜心创作时,回顾个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故事就会源源涌现,灵感的火花频频闪光。作家在自序中说,自己回国后享受到人生幸福,同时常常感到幸福的沉重,“令我在夜里不寐时翻开压在心底四十年的记忆,每当到这时,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朝鲜战场,心头又飘起硝烟战火,响起惨烈的战场轰鸣”,敦促作家动笔写作。
文学作品,贵在真实感人。由于作家取材于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原汁原味”源于未被改造的“原生态”,彰显了纪实作品的真实性。严格说,《鸭绿江告诉你》是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有着虚拟作品不能比拟的感人效果,也是当前非虚构作品之所以格外受读者青睐的原因所在。
“战火在鸭绿江边燃烧”一节,是作家隔江相望,真实记录战争年代祸与福瞬间互换的悲惨情景。原本呈现一派和平繁华景象的朝鲜新义州,遭到敌机地毯式轰炸,“各种炸弹如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各种枪炮似毒蛇吐芯,闪闪喷火,响声震耳欲聋,地动山摇,新义州变成汪洋火海”,刹那间夷为平地。以美军为首的侵略军,就是这样屠杀无辜破坏和平的滔天罪行,昭然若揭,让读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义愤填膺。
我们常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而文学需要以情动人,如果有思想没有情感,作品就失去了灵魂,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所以文学的真实,归根结底,重在情感的真实。《鸭绿江告诉你》,生动地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的真情实感。作家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中国人民子弟兵与朝鲜人民的鱼水深情。
当时的朝鲜战争,火车不通,汽车难行,我军的运输线几乎切断,战地供应发生了极度困难。因此部队所到之处,朝鲜人民不仅帮助筹粮筹菜,还把牛、羊、猪、鸡贡献出来。由于过路的志愿军一批接一批,最后连下蛋的母鸡、雏鸡,甚至把刚生下不久的小猪崽,也一扫而光,可谓竭泽而渔,不遗余力,充分表达了朝鲜人民对中国志愿军的全力支援和无比关爱之情。至于志愿军战士的博大胸怀,不仅表现在对敌人的恨,对朝鲜父老乡亲的挚爱,和对战友的情同手足,炮兵战士,对患难与共的战马,也血肉相连,他们再饥再饿,也绝不以马肉充饥。作家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炮兵战士爱护战马胜过爱惜自己生命的感人镜头:一次一匹枣红马过桥时,有只前蹄陷进桥缝内拔不出来,炮车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情况十分危急。枣红马似乎懂得战士的焦急心情,但几经奋力挣扎,仍拔不出蹄子,战士抬马,马又不让抬。为了保证后边部队顺利通过,万般无奈指挥员决定枪杀失蹄之马,结果炮兵战士以死护马,马也好像懂得自己要被打死,离开朝夕相伴的战士,眼泪汪汪,最后终于在一声痛苦长啸中倒下,许多战士痛哭流涕。其中一位高个子大脸盘的炮兵,搂着死马的脖子,一边流泪一边自语道:“我们相伴南征北战,不想入朝还未打仗,你就牺牲国外了”,直到掩埋好死马之后才离开。多可爱的战士,多深切的情感。
《鸭绿江告诉你》,还生动揭示了志愿军在艰苦岁月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是乘坐闷罐车从祖国南方,直奔中朝边界,一路上外边看不见里边,里边也瞧不见外面,车厢内只有两盏马灯,在半空晃来晃去,一片朦胧,战士们只想停车方便后好入睡休息。每次停车一刻钟的短暂时间,大家争先恐后抓紧解决问题,男同志摸索着隧道墙壁对着车厢底部解小便,许多人就站在车门口向外排泄。作家忽然听到附近车厢下有女同志大声疾呼:“喂!喂!请自觉点,车下有人!”还有女同志紧急上车时,被站在车门口向外撒尿的男同志当头尿浇,弄得哭笑不得。但是她们都理解,这是战争带来的尴尬,谁也没有怨言,反而引得一阵哄笑。这种细节,让我们战士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这部作品,不仅对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光荣作了正面歌颂,同时也不留情面地揭露了队伍中出现的诸如违纪开小差当逃兵甚至侮辱朝鲜妇女的丑恶现象,把胜利与失败、勇敢与怯懦、高尚与卑琐作了对比描写,全面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笔者认为作家这样处理,并不贬损整个队伍的形象,反面的东西衬托了正面的伟大,增加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鸭绿江告诉你》的成功充分证明要写革命文、先做革命人的辩证道理。孙佑杰同志,不是以旁观者身份观察描写这场战争,而是作为一名战士,一手拿枪、一手命笔,完全融入指战员队伍之中。他从战争开始直至战争胜利结束,始终与这支队伍生死与共,足迹踏遍了三千里江山,经历了流血牺牲的考验。正如作者所言,“我是一名战争的幸存者”,作家不仅用生花之笔歌颂了“最可爱的人”,其实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名“最可爱的人”。作家对敌人怀着刻骨仇恨,对朝鲜人民怀着深深的爱。他对待与朝鲜“甜姑娘”之间发生的刻骨铭心的异国之恋,就深刻反映了孙佑杰同志以大局为重和对朝鲜人民的幸福高度负责的大爱,摆脱了儿女情长,做出了高度理智的选择,读来感人至深。
孙佑杰同志的崇高精神,不仅表现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也表现在和平环境回到地方工作的不凡表现,表现在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胸怀大目标,肩负历史重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年他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世界和平,毅然投笔从戎,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多次荣立战功。在和平建设的新时期,依然不遗余力做贡献。离休后,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为关心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呕心沥血,笔耕不辍,先后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模范老人”“烟台十佳模范老人”,在晚霞满天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闪光足迹。如果把阅读《鸭绿江告诉你》同阅读孙佑杰追梦的革命人生结合起来,定会获得一种新的感受和思想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