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文学现场

2014-08-20 10:19:22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进入秋季,文学也似乎开始丰收。各文学刊物纷纷举办“武林大会”,众作家们东西南北一通跑,赶集似地忙。看了几家刊物的通告,都是捷报频传。文学新星在冉冉升起,老星也日臻成熟,老老星老当益壮,文学星空一片灿烂。各省“文学x军”扯起大旗,呼啦啦声中,各文学军团都在摩拳擦掌,誓要在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领域摧城拔寨,占领制高点。另一方面,却有人感叹,中国文坛新锐乏力,老将疲软,多年没有振聋发聩之作出现。偶尔冒出几个新人,也是本色出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惊艳几下就后续乏力了。

  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80年代,出了洪峰、莫言、残雪、余华、苏童等常青树作家。很多人总结那时的文学井喷现象是有一定的特定因素的,其实有一样最重要———80年代的编辑们有沙里淘金的精神和提携后进的情操。如今还有几个编辑有这种精神?“圈子文学”和“近亲繁殖”已经成为文学繁荣的樊篱。报纸杂志只注重名家作品,很少关注新人。文学杂志编辑嫌自然来稿的好东西太少,版面去照顾关系稿尚且不够,互相“提携”自然成风。文本雷同,缺少生机,已经成为很多文学杂志的普遍现象。这是一个精神荒芜的时代。文学在此扮演了一个协同的角色,编书人没有作出自己的努力,文学在自我萎缩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读者。如同做人,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有值得别人尊重的资本。现在有多少杂志编辑还与那些在底层苦苦追求的文学青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呢?每当我翻出80年代的退稿信,看着那些编辑老师手写的诚恳意见,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自己抖着手拆开退稿信的情景,想起心中的颓唐和读完信后的激动。正是有这一封封退稿信的支持,让我和很多朋友走到了今天。

  最近听朋友说宁夏出了位很不错的小说作者马金莲,她是从底层一步步走过来的。马金莲师范毕业后回家务农,但没有放弃文学追求,发表了大量小说,成绩斐然。我读了她的几篇小说,果然,她的小说真诚质朴。那种对底层生活的思索,让小说具有“空想型文学家”不具备的深度。“文学源于生活”,这句话再次被这位宁夏西海固的女作家验证。

  马金莲是幸运的。西海固那片苍茫苦难的土地独有的回族文化和自己对困难生活的体验,让她有了丰富的思考和文学矿脉。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想象,让她的小说质朴沉重,张力十足。应该说,她的一系列乡土小说让当代乡土文学有了一个新的观照点。多少不乏才华的文学青年在漫漫长夜中放弃了理想,但马金莲冲了出来,这是她的幸运,是宁夏文学的幸运,也是中国文学的幸运。她说她很感谢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郭文斌老师,郭老师在她的文学道路上给过她很多帮助。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学导师,那些在文学路上彷徨的文艺青年才能找到出路,我们的文学才会有新鲜血液。可是,像马金莲这样幸运的文学青年有几个呢?有多少带着独特生活体验、来自最底层的文学青年,在茫茫长夜中终于长叹一声,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他们的消失,正是一个个独特的文学视角的湮灭,是茫茫长夜中一颗颗有生命力的星星的消失。文学星空,少了他们似乎依然热闹,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梦想的破灭,对于天空来说,可能消失了有着独特光芒的一颗星。就如有些编辑说的,自然来稿的好稿子很少,但正因如此才需要好编辑,才需要编辑的那种沙里淘金的精神。假如大家都不看自然来稿,都搞“圈子文学”,中国的文学会有希望吗?我想,编辑和出版机构应该更认真、更负责,去扶助那些值得扶助的文学苗子,给他们些微烛光,照亮他们的人生和文学路,也给中国的文学事业助力。

  原发《新华书目报》希墨翻书栏目2013 -11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