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温暖和快乐地回忆

2014-08-06 09:43:55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为浩洋新书《相逢》作序:

  为别人的书写东西,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之一。这和我没受过完整的教育有关。我对那些能写书的人,有一种天生的妒意。浩洋的这本书例外,因为这本书汇聚了作为本埠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实的“首席记者”的人物专访作品。恰巧,书里的许多作品均出自我和他共事的日子。硬撑着不写,不够哥们意思,我还不至于把自己装扮得很虚。

  何况,如果像理发师那样推着写,时间先回到20年前的92年。即将创刊的《烟台晚报》借鉴《青岛晚报》的办法,通过考试招人。分两部分,一是出一新闻素材,考生在一天内交一消息或特写不限;二是文化基础知识闭卷考试。现在可以说了,报考的以各单位的报道员居多,但充其量最多是在区广播站口播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名字还没见过铅字。浩洋就不同了,此前他已经在《烟台日报》发表过许多文章,尤以他应烟台新闻史上第一个体育记者,第一个走出国门采访世界杯大赛的记者曹玉娟之邀,在体育专刊上发的文章而引人注目。1989年5月备战北京亚运的国家拳击队来烟做赛。这次赛事的采访,也是烟台本地记者第一次面临有北京的济南的上海的青岛的媒体竞争的采访。浩洋作为《烟台日报》特邀记者在一线,采写了好几条独家新闻。记得在国家队最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无论是着装还是位置乃至问题的设置,浩洋都精心做了准备。他用双语采访,英语能力恰巧和母语是西班牙语的古巴教练一样勉强到四级,俩人交谈甚欢,以至于让现场的《大众日报》记者抱怨:“这小子恨不得会西班牙语!也得亏他不会,要不今天所有记者都得歇菜!”后来,“恨不得会西班牙语”,很长一段时间就成了我们说浩洋采访不要命不要脸面的桥段。

  那次招考考生差距很大,文化考试多是常识。记得有一题是《红楼梦》作者是谁?有一现在已是某报副总的考生回答:“《红楼梦》不知道,我知道《金瓶梅》的作者是笑笑生。”记得录不录他有争论。还是录了,大家统一意见认为,知道《金瓶梅》作者比知道《红楼梦》更不容易。不过考这些常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的浩洋,当然是轻而易举。浩洋当之无愧地第一批录取。

  在晚报尚未指定浩洋为首席记者前,大家都私下称他为“尹首席”了。浩洋这个首席完全是写出来的。新人试用头三个月,大家全卯着劲采写新闻,因为谁心里都明戏,最后能否留用,是需要见报稿说话的。浩洋不急不躁发挥极好。最终考核质量和数量均获第一。回想晚报初创的那些年,浩洋绝对是扛大梁的人物。他编、采、写哪一样也真不含糊,再加上有激情体力也好,四个版的主任竞相和他要稿,浩洋也真不含糊,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无论是角度还是文字,都是各版的亮点儿。这就使浩洋的文章常占全天报纸的三分之一。有读者甚至来电问,你们只有尹浩洋一个记者么?后来除重要新闻外,他用了很多笔名。现在我随口他说出来的就有箫童林江海生尹曰堂武凌午(因为他们晚报记者的第一个办公室房间是505房间)。

  浩洋让我最佩服的是,他在96年底97年初在晚报开的写为保护市民壮烈牺牲的芝罘区巡警栾波的章回体新闻连载。1996年12月21日晚11时左右,芝罘公安分局巡警二中队民警栾波,为了解救被歹徒劫持的女青年,在同歹徒搏斗时,不幸以身殉职。浩洋在第一时间内对相关的新闻素材进行了地毯式搜集和占有,确保了我们的独家和第一手资料。对烈士的父母他更是连元旦假日都在贴身陪护。新年上班浩洋是抱着一个大纸箱子来的。箱里面是写的密密麻麻的5本采访笔记,和一大摞公安局长杨志顺特批允许他查阅的卷宗。我们一起分析了素材,决定打破常规用章回体连载的形式写栾波。浩洋当晚写了头三回,一回约2500字。第二天在一版发了标题导读,四版开始连载。有道是:三期过后尽开颜。三回过后,读者反响强烈,报纸天天要加印,杨局大赞这种写法,让读者真正了解了干警的情感和生活。本来预定要连载15天,可读者不让停。连栾波小学同学都来给我们提供线索和素材。15期后许多素材都要现采,并且加了杨局挂帅破案擒凶这条线。因为每天都有变化,就只能在当天上午8点截稿前写(那时晚报中午11点开印)。每天版面开着天窗等着浩洋。前面打了好底,后面也不能水了。在这种氛围里一般人都草鸡了。然而浩洋的表现足够牛掰,他一般6点到位,6点半坐到电脑前,边草稿,边写边录入。8点前2500字的文章写完。常常是连标点都不需要改动,直接上版。连载一路精彩,也极大鼓舞了破案干警的豪情。。全体干警不畏严寒,连续奋战,终于确定了重大犯罪嫌疑人王文波,经全力缉捕,于1997年2月3日,也就是栾波牺牲44天后,在烟台市莱山区樗岚村将负隅顽抗的王文波当场击毙。杨局最先把消息告诉晚报,此时浩洋的连载正好三十回。

  除了文章外,我还想到另外的两个片段。前面说过浩洋他们在试用期时,能否留用是比见报稿子的。像浩洋这样的早就超了标。但大多数人好几天见不着字。浩洋见状比发不上稿子的还急。暗地里,今天把这个新闻线索提供给张,明天写出稿子把李的名字给署前面。凭浩洋的阅历,他不会不晓得,新闻这行当就是竞争。从业人主搞新闻兼搞自己,他帮的人明天就可能是他的竞争对手(后来果然)。还有一年春运,一版头题发了海阳当日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的新闻,这本很正常。但那天恰好国务院交通安全检查团到烟台。市里的头头不高兴了,问题自然很严重。一连好几通电话让写稿的这个本报记者和总编到市委常委会议室。记得写稿的那个记者脸都吓绿了,不敢去。傍晚那边又来电话催,分管的总编不在,我再三动员那位记者和我一起去。浩洋在一旁心不烙忍,便说我去吧,反正落的是本报记者名,我就说是我写的。在常委会议室,听着“你们也是老记者了,怎么还……”的帮教,我忽然就想到别的去了。看着浩洋眼都不眨恭恭敬敬地听状,那一瞬间,我似乎找到了他常帮人做这些既没有眼前实惠,也无长远潜在利益好事的心理基础。他做人从不想奔着雷锋张海迪去,他的故道热肠是本能的意识,来自他心中极高贵的善意。

  写这个序,让我拾起了很多回忆,它是温暖地快乐地。好象是叶芝有这样的诗句(大意,只能是大意哈):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本书。慢慢地,回想起你过去眼神的坚毅。我很期待诗里营造这个场景,浩洋的这本书会把温暖和温暖延续……是为序。

  作者孙洪威,原《烟台晚报》创刊人之一、副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协会员、中国足协新闻委委员。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