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烟台市区街道名源考

2014-07-21 16:19:21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烟台市中心区芝罘区的很多街道初建年代比较早——最早的距今已经600多年了。考证这些街道的名称,自然会看出很多历史沿革和民风民俗。

  烟台出现最早的街道是在现在的“所城里”,也就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开始建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城堡里。由于是“所城”里的街道。很多街道便保持了打上了当初的军事烙印。明洪武31年开始创建的街道其名称尤其如此:“仓余街”就是当年的城里兵营粮仓所在地。“北门里街”“南门里街”等所有带“门里”字样始建于1398年的街道名称,也是简捷地以方位命名街道的。“所城里大街”当初的名字是高家胡同:那是因为这条长596米、宽4米的街道,最早的建房居住者就是高姓的第一任“千户”。最早的街道是用石板铺就的,所以现在的“时彦街”明洪武31年始建的名字叫做“石板街”——直到1933年才谐音取吉祥意改为现名。“金沟寨”北中南街基本全是始建于1398年:当初取名就是因为淘出过黄金的此地东南建有防御倭寇的营寨!西大街的“海防营市场”很多年轻人不懂为什么叫“海防营”,其实那里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就是设立过水师海防营——现在直通火车站的海港路,当年叫“海防营街”后来改名“西马路”的——路边就是当年营房的围墙:老烟台人称之为“西圩子”的。老烟台人都记得:那“西圩子”围墙外西侧就是一条河,到1956年才全部加盖成路改为现名的。

  顺治朝以后,烟台的商业活动更加繁荣起来:百业繁荣也给街道的命名留下了痕迹。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的“北大街”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是芝罘北部最早最繁华的闹市街而名——林立于“大庙”东部的绸缎庄、钱庄、药房和西部的杂货铺等已经超过了上百家。“南洪街”建成于清咸丰末年(1860年前后)当时也是因为街内厂坊、商号、服务业已发展到百余家,此地又处于北大街之南。便取“南部鸿大”之意定名为“南鸿大街”——直到1973年才改为现名。

  很多同行愿意聚集在一起操业,于是很多街道便直接“以市带名”:“鱼市街”、“菜市街”、“草市街”、“面市街”、“地瓜市街”、“老鸡鸭市街”、“估衣街”等等不一而足。1850年前后建成的“德润街”最早取名“西瓜市街”,“武英街”1860建成时因街道两旁多是古董店而取名“古董街”……

  有些古老的街道名字看现名是看不出本意了,但细考其却都是以后谐音的改名。:旧名的商业味道便一目了然的了。“多福巷”原名是“豆腐房街”,后谐音改为了现在的名字。“索子胡同”本是打“铁勺子”的人家居多,烟台人读“勺子”就是“索子”,名字也就谐音为“祈求多子”了。“宴芳南街”“中街”“北街”当初的名字可是“头道”“二道”“三道”的”染坊街”——烟台人读“染”是一定读如“衍”字的。“建昌街”最早的名字是“张家窑”——张姓人在此开窑厂,以后因为这里的茧厂多,便命名为了“茧场街”——1938年与西南河后街合并才谐音改为“建昌”。

  如果说这些谐音还可以解释,另外一些就很勉强了:“义聚街”的原名是什么?原来是清朝1860年前后在这里设立了“厘金局”机构,“厘局”便成了后来的“义聚”!“祥芝街”的原名是“塘子街”——这条街上浴池比较多而烟台人叫浴池就叫“洗澡塘子”。还有不谐音而“暗中置换”的街名呢:“太安街”“太丰街”不是因为泰安人多,是曲意“抬着平安”——那两条始建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前后)的街上多是抬轿子的故原名叫“大轿子街”“轿子街”!

  也有些商家比较聪明:他们直接用自己的“字号”代替了“行业”为街道命名:1880年建成的“双兴胡同”,是因胡同内有“双兴居黄酒馆;同期建成的“华丰街”则是由于街内有“华丰纩丝坊”。1892年始建的“解放路”最早是张裕公司投资将“东河”加盖而成故名“张裕路”,后谐音为“璋玉路”。现在市府街东口处“东河”两岸的街道起初名为“东河崖”“西河崖”(烟台人读崖为沿儿)——1942年日本人督工此段河床加盖后以督工日佐名命名为“新乡路”,1948年我军沿此路解放烟台终改此路为“解放路”。1900年前后建成的“洪源胡同”,名字其实是胡同内一家骡马栈的名号。1905年始建的“隆盛巷”,是因为巷内有“隆盛商号”。1910年建成的“三仙胡同”,名字源于胡同内的药铺名。1912年建成的“天和巷”是因为巷内有“天和油坊”。1930年就建成的“华丰二巷”,到1939年威海人在此开设了“同成胶鞋厂”,便给街道改名为“同成路(巷)”。

  当年的一些“新生事物”也给烟台市区街道的命名打下了烙印:清同治和光绪年间建成的“烟台山东西”两路,最早的名字是“东西领事路”——此路两边全是英、日、美等国的领事馆和教会教堂。“历新路”原来是英国牧师马礼逊在此居住起名“马礼逊路”,后来英、美、德等在此街上广设信局、洋行,更名为“履信路”,“文革”中才改为现名。“瑞成巷”得名是因为1860年前后建成时巷内有“瑞成报关行”。烟台第二中学所在的“焕新路”始建于1897年,1920年因为美国长老会所办的“会文学校”与国人李伯轩等的“实益学馆”合并为“益文南校”而曾经改名为“益文路”。清咸丰末年建成的“十字街”是因为街内有“红十字会”。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崇实街”,得名于街内是法国方各济会建立的“崇实施医病院”(后改为法国医院也即现在的烟台山医院前身)和“崇德女中”。1882年建成的“建德街”最早的名字是“老电报局街”。1906年电报局搬迁了此街便也改名了。港务局水运技校所在的“阳关街”其实最早是叫“洋关街”——街北口就是1862年与街同时建成的洋人把持的“烟台东海关”。“利通街”1877年曾经起名“招商局街”。

  烟台成了热闹商埠了,自然四面八方来这里“安居乐业”的人也多了,有些街道的命名便留下了“外来人创业”的痕迹:“广东街”“福山路”一目了然是广东人、福山人集中的街道。“西盛街”是“西府兴盛”的意思——烟台人把临沂、日照、潍坊等地的人称为“西府人”。它附近的“西盛八巷原来叫“广饶巷”,自然是广饶人在此居住者多了。市博物馆北的“毓岚街”是清光绪年间修建命名的:街内的“福建会馆”和东邻的“潮州会馆”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办“盂兰大会”,而两会馆又称作“东西盂兰会”,是以最早取名“西盂兰会街”,1938年才谐音改名。“掖平街”最早是以街内设立竹竿子集市而被命名为“杆子街”的,后来掖县(今莱州)、平度两县人在此街成立了“掖平同乡会”,遂于后来改名为“掖平会馆街”,1966年才改为“掖平街”。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