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烟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户”

2014-07-21 10:43:34   来源:烟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户”   【字号:

  烟台人经商的名声很响, “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分别就是形容现在的蓬莱、龙口、莱州人经商之道的四处奔走、能说会道和聪明机智。往远了说海外华侨中的餐饮经营者多有烟台籍人;往近了说,地处当年关里关外水道要道当冲商贾云集的烟台,谁还不会做点儿生意?就说当年烟台街道的命名,你就看出烟台当年商业活动的热闹程度——“丝房街”“古董街”“菜市街”“面市街”“老果木市街”“估衣街”“鱼市街”““地瓜市街”“老鸡鸭市街”“轿子街”“塘子街”“西瓜市街”“招商局街”“小商业街”“广东街”“老电报局街”“海关街” “染坊街”……

  不过烟台人最早的会做生意,还得从夏朝说起:那个时代的烟台人,就已经有了“专业户”了!

  打开《史记》中的《夏本纪》,司马迁在描述大禹治理九州后的情形时“海岱维青州”段落中明明白白地写道:“莱夷为牧,其篚餍丝,浮于汶,通于济。”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说齐地莱子国那些偏远东方的百姓们,既有在茂盛的原野上放牧着的牧人,也有携着小筐子,到山上采摘柞树上的蚕茧回来纺织成丝的人,然后还有专门坐船运输这些丝顺着汶河济水一带贩卖或交易的人……这样的情形,在《尚书禹贡》篇中也有几乎同样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的烟台地区,人们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工不同的“专业户”了!

  中国古中原的人,向来对“四夷”是有固定称呼的:所谓“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生活在胶东半岛的“莱夷”人,在历史上却给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灿烂的记载:他们英勇善射——“夷”字的本义就是“从大从弓”,传说中的“九箭射掉九个太阳”的后翌,就是夷人,他们能歌善舞——《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齐景公与鲁定公会合于夹谷时,曾经专门把齐地最精彩的东莱人(现在莱州治地)的“莱乐”自豪地展现给鲁定公欣赏;他们知书达理——《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他们是“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不为寇钞……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他们善于发展——正是他们把柞蚕及其丝织技术从渤海湾流传到了现在的丹东一带,让那里成为了现在柞蚕养殖的发达地区……

  历史的发展,让烟台人在老祖先创造的辉煌历史上,也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芝罘区上夼出土的西周铜器“(上己下其)侯鼎”和“己华父鼎”等国家一级文物,表明当时的烟台不仅属于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也说明了早在2800多年前烟台这里已经有了专门的工匠来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了。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曾经和大臣晏子商议:“吾欲观于转附(烟台古名)……逆海而南,至于琅邪……”这也说明那时的烟台一带,也肯定有了专营出海航行的“专业户”——《中国海上交通史》就记载春秋时期的“芝罘岛”已经是中国南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了。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烟台一带最出名的“专业户”当属“方士”一族:成天宣传成仙得道诱得秦始皇汉武帝到烟台来的就是他们。他们的代表人物自然非徐福莫属……现在的烟台,最早的“个体户”“专业户”们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也是相当发达:在烟台市2005年1639亿元的GDP当中,民营企业占有的比重竟然达到了69.4%!而截止到到2010年底,烟台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户数达到25.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30万人;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在5年间先后突破2000亿、3000亿,达到3600亿元,上交税金在5年间先后突破200亿、300亿,达到320亿元,双双实现翻番,走在了山东省的前列!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