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烟台命名的沉重和美丽

2014-07-21 10:43:34   来源: 胶东在线   【字号:

烟台开埠时期风光,拍摄地为今烟台开花石附近

 

  烟台城市的命名有两个来源,一个讲得很沉重,一个传得很美丽。

  其实烟台当年的名称不少:最早叫“转附”的,后来叫“芝罘”的,后来周边福山、龙口、牟平、蓬莱等地“(月加垂)”“宁海”“登州”的名子也不少。但后来为什么“烟台”成为了最后的名称呢?

  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最后一年(明洪武31年),明政府在全国沿海设立了众多的“卫”“所”“墩”等——目的当然是对付当时日益猖獗的“倭寇”。“天津卫”“威海卫”“宁津所”等名称也就是那时开始流传的。烟台那时不大不小地夹在天津和威海之间,便被选定了做“奇山千户所”的驻地。“奇山”自然是当地的一座主峰的名称。“所城”呢,也就建在了离海有个几百米距离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所城里”一带。

  为了及时把“倭寇”进犯的消息通知沿海各“卫”“所”“墩”,当时烟台海边的一座小山上——时人称之为“北山”——建立了“烽火狼烟墩台”,发现了“倭寇”入侵,士兵们白天点燃狼烟晚上举火:袅袅直上的狼烟和惊心动魄的夜火足可以迅速地传递信息。久而久之,当地百姓们便把这座小山改口为“狼烟墩台山”,再简称就成了“烟台山”。

  但是当时官府还是把这片海防设施称之为“奇山千户所”,它还是“登莱青道”辖属的“登州府”下的“福山县”管辖地,当地百姓还是沿袭旧俗称之为“芝罘”的——你现在看“烟台张裕”的葡萄酒商标上,出产地还是用英语注明“CHIFU”。直到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烟台被迫开埠后,“烟台”的名称才开始流传:首先是纷纷在烟台山开设领事馆的英国人、德国人、丹麦人、日本人等也纷纷告诉本国人:我们是在“芝罘”的“烟台山”附近活动的!洋人用“烟台”之称用得多了,成天和洋人打交道办交涉的地方官员们便也采用了“烟台”这个名称办理对外交涉和官方文献记载。再后来清政府的福山县衙门便在烟台市区开设了“烟台特别区”。“特别”在哪里?在“特别区”一切是“洋大人”说了算!不说烟台海关是由英国人控制,烟台的邮局也是由德国人一统天下,就连海防的炮台,洋人说声“撤”官员们立马就乖乖动手“自毁长城”了!

  不过这离“烟台市”名称的出现还早着呢!尽管1862年3月(同治元年)“道府”已经迁至烟台,尽管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烟台又被称为“烟台警察特别区”,尽管1914年袁世凯又在烟台设置“胶东道”:烟台自此开始“反客为主”管辖福山县等26个周边县,尽管1934年韩复渠一统山东后矜持地把山东“一分为四”烟台成为其中的“鲁东区”并在烟台出现了“山东省烟台特区行政专员公署……“烟台市”的名称仍然没有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谁也想不到的是历史就是这样的弄人!当初为了防御“倭寇”建立的海防城市,最终命名却是在“倭寇”的铁蹄下出现的!

  1938年2月,日寇占领烟台后组织了伪“鲁东道尹公署”,“烟台市”之名乃正式出现——幸运的是,7年后的1945年8月,烟台就解放了,“烟台市”也扬眉吐气地成为了人民的“烟台市”!

  “烟台”命名的另外一个故事还是离不开“烟台山”——但在传说里,山不叫“烟台山”是“燕台山”: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烟台山上有块巨石,每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初春季节,从南方遮天蔽日飞来的小燕子们回归途中常常在此巨石上小憩。当地人便称此石为“燕儿台”,烟台人发音中“儿化音”每每轻声掠略过,“那“燕儿台”便成了“燕台”了。

  想想也是:那烟台出生的戚继光在倭寇面前何等威风?那“烽火狼烟墩台”上又何尝用得着动辄报警?那大清王朝又是何等软弱无能?那“烽火狼烟墩台”又哪敢哪顾上动辄报警?便是“燕儿台”传说之美丽,也难以压抑“烟台”典故之沉重!

  所以现在的烟台山上烽火台侧的“燕儿台”上,镌刻着清人林丙修的四言诗:“崆硐踞左,之罘横前,俯临渤海,镇接齐燕。吁嗟群夷,蚕而食焉,惟台岌岌,一石岿然,谁守此者,保有万年!”——爱我中华的人,仰视烟台山上星罗棋布的全是洋人的馆舍,俯瞰山下港湾里游弋横行的全是洋人的炮舰,谁能不心情沉重?谁又能不立志振兴中华?! 美丽的烟台,命名的却又如此沉重!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