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他从昆嵛山中来

2014-07-10 15:37:33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在胶东半岛东部,横亘着一座被誉为“海上诸山之祖”的道教名山。它林深谷幽,景观奇异,峰峦叠抱,连绵数百里。作为一片“染血的土地”,半个世纪以来,它以不同的容颜与姿态,伴随着《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名扬海内外,走进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观众的心中……

  战火中成长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昆嵛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诞生了一个农家娃。他睁开眼睛看到的世界,风云诡谲,烽烟四起。在他蹒跚学步的时候,由于极度贫困,举家迁徙。从一个小山村到另一个小山村,改变的是居住场所,没有改变的是依然贫困的生存状态。

  在他出生到开始懂事的过程中,先是地主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继而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在昆嵛山区熊熊燃烧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的家庭成员先后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先是大姐、哥哥参加了革命,受儿女们的影响,母亲也和革命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历经无数次斗争的考验,渐渐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本能到自觉,终于成为一个积极的革命者,并以母亲特有的慈爱胸怀和穷苦人的阶级意志,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他从小和母亲形影相随。母亲的言行,母亲的眼泪,母亲的欢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历久弥新。

  在被敌人称为共产党的“干部窝”、共产党干部誉为“招待所”的家庭中,幼年的他接触和交往了太多的干部和八路军战士。他常常偎在干部姐姐和八路军哥哥的怀里,分享胜利的消息,同他们一起欢笑;有时,听到头天还教儿童团唱歌的战士和干部牺牲的情形,他会痛哭不止。那些平凡朴素而又崇高伟大的人民战士的英雄事迹,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被熏陶着。但他没有停留在被熏陶,而是选择了成长,在鲜血与战火中茁壮地成长,坚定,坚强,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9岁就担任了儿童团长,把自己的童年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接受着血与火的洗礼与淬炼。他一向少言寡语,沉默如昆嵛山。他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力记,用生命去体味、感受和亲历。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是一名战士,不折不扣、真材实料的战士。

  他多次目睹担任指导员的父亲,手拿阵亡通知书在院子里徘徊;他常常偎在母亲身旁,看着她在小油灯下,一面流泪一面给伤员缝补带血的军装;他看见乡邻们将自己的丈夫、儿子一批又一批地送上战场;他还看见饿昏在公粮袋子上的老人和儿童,他们心甘情愿为前方的战士省出微薄的口粮……多少次,在故乡的村头,他依依不舍地送走去前线参战的八路军大哥哥大姐姐们;又有多少次,他偷偷地躲在大山深处,为他们的一去不回而伤心哭泣……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这么无情!正是这残酷与无情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像昆嵛山呼啸的松涛,激荡和震撼着他幼小纯洁的心灵。当他刚刚跨入少年的门槛儿,就勇敢地走出昆嵛山,阔步跨进军营,成为他梦寐以求的无尚光荣的革命战士。

  为人民代言

  解放军是一座大学校,革命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在这里,他像小鹿热望溪水、像禾苗期盼阳光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思想文化的养份。

  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系统地补习初中课程的同时,他一次次梦回昆嵛山,梦萦那些无法忘怀的岁月。他的至亲,他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总是在他的脑海里浮现着,涌动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活,让他多情而敏感的心难以平静,倍受鼓舞。

  他爱那些与他休戚与共的好人们,恨那些祸害他和亲人们的丑类。这种黑白分明的爱与恨,推动着他要控诉,更要歌颂——歌颂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指战员和革命干部;歌颂那些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吃苦受难、贡献出一切的劳苦大众;歌颂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争取自由解放道路的中国共产党!

  是的,从他记事起就知道了共产党。自从共产党走进了昆嵛山,穷苦人不再受地主坏蛋的欺压了,家里能吃上饱饭、自己能上学读书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进村后,日本鬼子的刺刀有人挡了,老百姓能安安稳稳地睡觉了,今天这家流泪、明天那家淌血的昆嵛山洋溢着欢乐的歌声了;穷人还是要吃苦受难,可是有盼头、有指望了,不只是吃苦菜,还能看到它开花,闻到苦菜花香了……

  正是这种对党和人民强烈的感情力量,给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下定决心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传。他克服重重困难,历尽艰辛,数易其稿,在不满23岁时,写出了轰动全国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苦菜花》。之后,《迎春花》、《山菊花》相继诞生。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创作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其中第一部《染血的土地》和第二部《晴朗的天空》已经出版。

  《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习惯上统称之为“三花”。这三部小说均以他的故乡昆嵛山为背景,描写了胶东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表现了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以《苦菜花》中的“母亲”为代表的胶东妇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母爱情怀与大爱精神,成为中国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紧紧伴随着民族的苦痛挣扎,贯穿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激情,充满悲壮激愤、慷慨正义的时代气息,以血泪铸文章,为人民鼓与呼,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强大精神”(摘自中国作家协会为《冯德英文集》出版发的贺信)。

  “三花”辉映,昆嵛动容。

  情满昆嵛山

  少小离家。屈指算来,他走出昆嵛山已经六十多个年头了。作为昆嵛山的孩子,胶东人民的儿子,他倾注自己的才智与信念,一生致力于红色经典的创作,成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情节跌宕,人物鲜活,描写细腻,被誉为昆嵛山的“顿河风情”、“胶东风格”的杰出代表,翻译成十多种文字,畅销一千多万册,并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享誉中外,广为流传,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苦菜花》、《迎春花》和《山菊花》,堪称“艺术化的胶东革命史”,是红色经典时代的缩影,是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的文学记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他的作品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承认,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盛名之下,他像昆嵛山的草木岩壁,溪流清风,冷静从容,依然故我。他说,我有幸生长在昆嵛山区那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那些英雄人民创造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感、善良性格、坚强意志,为我储存了得天独厚的宝藏,使我的创作激情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的源泉。

  他对家乡的土地满含着深情。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讴歌故土和乡亲,肯定胶东人民在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贡献,更是在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回馈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意。1958年,《苦菜花》出版后,他将8000元稿费全部捐给家乡的烈属、军属。2007年12月,他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2008年9月,在“冯德英文学馆”开馆仪式上,他捐出全部20万元奖金,在家乡15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书屋。他还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大量书籍、文物,无偿捐赠给家乡的文学馆。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位赤子对母亲最自然的回报。他说:“我出生在胶东这块土地上,十三四岁随部队离开家乡,在南方工作生活了20多年,可我一直说着一口胶东话,做梦也常常梦到家乡的往事。我特别热恋我的故乡昆嵛山,爱那里的人民、风俗、语言、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爱她的过去和现在。”

  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他始终把自己的身心贴紧昆嵛山,贴紧胶东人民,贴紧大地母亲!他的作品和人品,兼具苦菜花的质朴坚韧,迎春花的纯净淡泊,山菊花的素雅高洁。2009年8月,他入选建国以来“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他从昆嵛山中来。其实,他一直都在这里,从未离开。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九日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