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王永和:始皇崩处考疑

2014-03-06 16:59:43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他13岁继位秦王,22岁亲政,历经十载灭六国,一统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他不仅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而且为中国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创造了“皇帝”这一名词,自称“始皇帝”。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威仪天下的大帝,但其崩处在历代却时有争议。

  始皇在位12年,出巡郡县凡五次,其目的主要是“示强威、服海内”,宣示他统一的功德。此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到东海求仙,以满足他对长生不老的渴望。相继五次的大规模巡游,其中有三次到过齐郡东境(今胶东半岛)海边,这与东海蜃景和仙人传说的诱惑有关。

  据史书载,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1年11月,这次巡游的路径:从都城咸阳出发,首先到云梦(今洪湖洞庭一带),登九疑山(今湖南宁远)祭虞舜,经钱塘(今杭州)绕道会稽山(今绍兴)祭大禹,由吴中(今江苏吴县)、江乘(今镇江)沿海岸北上琅琊(今山东胶南),再向东至成山角,然后到达今胶东半岛北岸的芝罘、蓬莱、龙口和莱州一带。公元前210年8月,归途中崩于沙丘,时年50岁。

  古之“沙丘”之地有多处,然历史文献记载为始皇崩处的仅有两地。一是“顺德平乡境”沙丘台(今河北平乡县东北)。此说多被某些史书、古籍载述或转录。二是莱州府沙丘城(今莱州城东北10公里)。此说在已知的著录中,最早见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明万历《莱州府志•古迹》中载:“沙丘城,在郡东北二十里,世传商纣所筑,秦始皇崩处。”清康熙《莱州府志•古迹》亦载:“始皇崩处,在府城东沙丘城下。”至今莱州民间仍有此类佚闻传说。

  既然历史文献对始皇崩处有两地记载,那么究竟那个是始皇崩处?是否就是河北平乡之沙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李)斯,(意)为(皇)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车温车京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会暑,上车温车臭,(李斯)乃诏从官,令(每)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清前期著名学者、康熙朝户部员外郎孔尚任在《论沙丘城》(《康熙莱州府志•艺文》)中述:“顺德府沙丘城,诸志传为秦皇崩处,莱州府东有沙丘城,考史,秦皇东巡至海,有方士献不死草服之暴崩。尸藏车温车京车,载海鱼以乱尸气。此必在莱(州)之海滨,顺德去海远甚,又奚所得海鱼耶?”

  看来,在很久以前古人对此就有质疑并做过考证。“藏尸车温车京车,载鲍鱼以乱尸气”,这一点已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而问题就出在“鲍鱼”上,因为一个沙丘靠海,一个沙丘不靠海。这样,“鲍鱼”便成了确定始皇崩处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史学界历来争议的焦点所在。对此,我们不妨做些深入的考究和分析:

  一、关于“鲍鱼”及两个沙丘的地理位置。鲍鱼,贝类海珍,古人又泛指海鱼。在此我们暂且以海鱼论。莱州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海岸线长达110公里。莱州沙丘距渤海莱州湾仅有15公里,且海岸在西,沙丘在东,海岸与舆马大队西返路线顺向。而平乡的沙丘,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且海岸在东,沙丘在西,海岸与舆队西返路线背向。平乡所能到的最近海岸,即今东营一带,其直线距离约300公里。可以想象,就上古的交通条件而言,300公里对古人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况且,古人不可能只走直线吧?

  二、关于一个时间差和一段路程。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先有扑鼻尸臭,后载鲍鱼掩饰。那么从始皇驾崩到尸臭扑鼻应隔有一段时间,不可能刚崩即臭。以常理,在初夏这段时间至少需三五天。始皇途中驾崩,左丞相李斯和幸宦中车府令赵高密不发丧,并乘机发动政变,篡改始皇给扶苏的玺书,拥立少子胡亥继位。此时面临着诸子争权和天下大乱,且归途遥遥,时不宜迟,舆队必昼夜兼程,全速西返。按御乘马车的行速计,三五天意味着舆队离开崩处又西行了一段很长的路程。如崩处是在本已远离海岸的平乡沙丘,那么再加上三五天的西行路程,舆队就会离海更远,这时再求取海鱼就显得更为荒谬了;反之,如崩处是莱州沙丘,情势却绝然相反,因为舆队西行的前方便是渤海莱州湾南岸,即“鹰头”状半岛的颈部位,得到海鱼是轻而易举之事。

  三、关于“乱尸臭”之物的选定。车载海鱼的目的是为乱尸臭,以掩人耳目。而可用来乱尸臭之物很多,为什么偏偏选用了海鱼?这点尤应引起注意。不管选用何物,必须首先满足一个条件,即此物当为舆队西返途中捷便易得之物,因为西返咸阳的时间耽误不起。由此可以判定海鱼是西返行途中的易得之物。何况“每车载一石(合今120市斤)”,象这么大的数量也正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那么,从两个沙丘比较来看,能符合这一条件的也只有莱州沙丘。平乡沙丘远离海岸,此物得来煞费功夫,若此为崩处,李斯等人为何不就近索取它物来乱尸臭,而偏偏与舆队背道而驰到东边很远的海边去选取海鱼呢?如此舍近求远疲于往返奔波又是为哪般?这显然与理不通。

  通过以上分析,始皇崩处在平乡沙丘台,有众多可疑之处。而其驾崩于莱州沙丘城,却是有据可立、顺理可信。

  据此,笔者还需补述四点。

  一、关于始皇与莱州。古人云:“事之火昆耀一时者,其遗迹虽荒远而可稽。”在明万历《莱州府志》中载有多处与始皇有关的古迹。如:“望海台。在府城西北十里,秦始皇东巡筑以望海”;“盏石。在府城北五十里,北临大海,与三山相近,有盘石方圆五步,上有酒樽状,世传秦始皇凿之,以盛酒醢祈祭百神。”“三山”,即莱州的三山岛,因始皇曾在此设坛祀阴神,故一些史书又称其“三神山”。地方志中记载的这些遗迹,佐证了始皇确实到过莱州。再从始皇巡游的路径看,莱州又是始皇的必经之地。据《中国皇帝全传•始皇赢政》载:“(方士)他们(对始皇)说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和长生药都在那里,神药虽有,只是不易取来……”。但方士们胡诌的海中“三神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那不过是海市蜃楼幻景,而莱州的“三山”却是实实在在屹立于海边。可见,莱州是始皇多处求仙地之一无疑,而河北的平乡却不是。

  二、关于始皇与沙丘城。沙丘城,位于莱州市城区东北10公里平里店镇石柱栏姜家村南,西濒苏郭河,东南临靠歇山。古城呈方形,东西略宽,周长约3公里,城墙系夯土而成,城外挖有城壕,遗址今仍隐约可辩。近来有学者考证,此为商纣过国都城。到秦时,沙丘城已相当繁华且具一定规模,曾闻名遐迩的古城歇山大庙,传为始皇行宫。其庙顶建筑结构独特,后来历代帝王为追溯始皇遗风,把这一风格攫为御用建筑独有,并演习了两千多年。此即我国古代建筑中著名的“歇山顶结构”,它名源于歇山庙,而庙名又源于的歇山。由此看来,当年建有此庙的沙丘城定为非凡之地。现今,沙丘城周边的民间对此乐道者仍不乏其人。需要说明一点,档案文献固然有较大的真实可靠性,但在史籍残缺和失传严重的古代,档案传世廖廖无几;那么,民间传说作为口碑资料,在历史信息的传承中所起的某些重要作用,就不容忽视了。野史、地方古志和民间传说及最新考证等几个方面的信息表明,在22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沙丘古城已是胶东半岛上的一处繁华城邑,与秦邻代的正史也可旁证这一点。《前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琅岈郡,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县五十。”此书中对东莱与邻郡琅琊在属县和人口上的悬殊记载,说明在当时东莱郡地人烟稀少。那么在这荒广之地,类此城邑一定鲜不多见。东莱郡和掖县均初设于前汉(西汉)初年(前206),且郡治于掖,而是年,距始皇驾崩仅隔四年。郡治于掖,说明此前掖地已是东莱的人文兴旺之地。沙丘城作为旧都城在县内首屈一指,能不繁华?因此,它很有可能是始皇这次东巡归途中的一个重要驻跸地。

  三、关于“有方士献不死草服之暴崩”之说。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在书面用字上是很严谨的。“暴”,古汉语常用时间副词,表示时间暂促。始皇终年仅50岁,显然非年老而死,巡前又身无陈疴,非急疾而不致“暴崩”。《中国皇帝全传•始皇赢政》中这样记述:在巡游中,始皇每到一地,便派遣大量方士去寻找神仙,求取长生仙药。其中比较活跃的方士有韩终、徐福、卢生等人,都巧舌似簧、鬼话连篇,他们抓住始皇求仙若渴的心理,竭尽能事,胡言乱语大加欺骗。徐福给始皇上书,要求其沐浴斋戒,虔诚等候,给他带上童男童女入海,去求仙人换取长生药,于是,秦始皇便派他带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求仙。通过这些记述不难看出,秦始皇为求取长生仙药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只要能长生不老,给他什么都敢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用)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想必,徐福等人终会以所谓的长生仙药交差于始皇,否则的话,如此折腾无果,必万死难逃。既然如此,那么就很有这种可能:即始皇途径沙丘城,“有方士献不死草”,“服之”后“暴崩”。这种可能与始皇在沙丘城驻跸的可能和“暴崩”所表示的含义是吻合的。

  四、关于方术之士徐福其人。徐福,是始皇在东海一带求仙所依靠的主要方士,也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唯一提及的一名方士。据史家近年来论争研究,徐福是胶东龙口市(原黄县)人,至今龙口市已举办了多届“徐福国际文化节”。而龙口与莱州同处半岛西北部,东西毗邻,自古就属东莱同一地区,这一地区也是我国最早盛行方仙道的地方。把莱州划入当年徐福的求仙活动地,是合乎情理的。而河北平乡与龙口相距千里,如果把徐福与平乡联系起来,让徐福到河北的平乡去为始皇承办仙事,这恐怕就有些荒诞了。

  综之,不论是从两个沙丘的地理位置来看,还是从选取海鱼做乱尸臭之物来看;不论是从莱州作为始皇的求仙地和驻跸沙丘城的可能来看,还是从求仙人徐福等与始皇的联系上来看,始皇崩处在河北平乡“沙丘”,有众多可疑之处,而始皇崩处在莱州“沙丘”,却通理有据。

  那么,始皇究竟驾崩何处?在莱州民间漫漫延承了两千年的传说,是何因所致?莱州历代古志中对始皇崩处的多处提及,又寓示着什么?这是否在应验“事地志详”这句古训呢?倘若如是,莱州古志可为信史了。

  此文根据地方史料和民间传说,提疑、考证,串联为文故名“考疑”,但不结论,因正史已定论。

  此文曾刊于《山东档案》(2003年)、《莱州文史》(2004年)、《烟台档案》(2005年)。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