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王永和:“海右盐丞”与“右盐主官”

2014-03-06 16:59:45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网上浏览,不经意间发现一枚小型汉代官印。此印铜制,呈正方形,边长2.2厘米、高1.9厘米,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阴文,释读为“海盐右丞”。

  凝视印拓良久,疑惑重重。古印通常的贯制是右起竖读,而此印却右起横读,这有悖于古制常规,是否释读有误?

  查阅罗福颐(当代古文字学家1905—1981)主编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收录了此印,释文也为“海盐右丞”(见:卷三前汉官印•三郡县乡里官印,编号0336)。再细查证,终于又有了发现,果然是误释。此铜印最早著录于晚清陈介祺编《十钟山房印举》。陈介祺(1813—1884),山东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人,对金、石、碑、印、币均有收藏和研究,是被《清史稿》尊为金石收藏研究“近代之冠”的大收藏家和金石学家,著名的国宝“毛公鼎”出土后曾被他密藏了30年。他收藏有三代及秦汉古印近万枚,并在潍城居所建有“万印楼”,此印曾为他的藏品。在《十钟山房印举》中,印拓清楚的释文为“海右盐丞”。

  令人不解的是,罗、陈二人都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为何会有不同的释文?让人莫名其妙是,现在有一些篆刻界人士,其中还有界内高手名流,仍认同于罗氏释文,引录讹传不止。按说从事这行的人,应该熟知古制惯例,不致出现这般错误。

  初见此印,突然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街西村出土的一枚大型青铜“盐官印”。该印重6.5公斤,印面近于正方形,边长23.7厘米,厚1.5厘米,背有手柄,总高25.5厘米,汉篆阴文,右起竖读“右盐主官”。专家鉴定为汉印,现存于莱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右盐主官”印是出土于掖县,那么“海右盐丞”印又出土于何地?现无资料可证。是在掖县出土后被陈氏收藏呢?还是在潍县出土后被陈氏收藏呢?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应引起我们注意,潍县与掖县毗邻,同处渤海的莱州湾南岸,在汉代又同属一个行政区和一个盐政区,加之两印上都有“右盐”字样,这已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想象:两印,是否有着某种历史上的渊源联系?

  “海右盐丞”印与“右盐主官”印,都与海盐有关,结合“丞”、“官”,不难理解所指是盐官。据文献记载,盐务正式官办并设盐官始于汉代,因此这两枚古印同为汉代“盐官”印无疑。 “盐官”意既已确定,那“海右”、“右盐”所指又是什么?从印文字意上看,“海右”与“右盐”应是同指。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把渤海和黄海以西的齐鲁大地泛称为“海右”,故“海右”是古代山东的雅称。仅依此解释,对两印的考证意义不大。我们再来看“右盐”所指,遍查有关文献,均无“右盐”记载,但发现有“琅琊左盐”、“琅左盐场”、“琅左盐丞”等古印记录。再细看这些古印的出土地,均在山东半岛南缘的黄海沿岸地区。汉代此地为“琅琊郡”属地的南部,即自今胶州至日照沿海一带曾是绵延的古盐场。同时期,在山东半岛北缘的渤海沿岸地区,即“东莱郡”属地的北部,自今蓬莱至潍坊沿海一带也曾是绵延的古盐场。既然“南”与“左”对应,“左盐”所指山东半岛南部的沿海官盐场,那么“右盐”之意就不难理解了,它应是指山东半岛北部沿渤海一带的古盐场。因为山东半岛除此两片盐场,再无他处。

  古人以坐北面南为尊,且有重右轻左之习,故有“上北下南”和“右为上左为下”之谓。这两片盐场的称谓,不仅与这些古方位贯制有关,而且还可能寓有“右盐”为主盐场的潜意,故以“右”、“左”名之。

  汉代,掖县是东莱郡的首邑,做为郡治,是东莱郡的政治经济中心。郡守驻于此,“右盐”的长官也驻于此,应是顺理自然之事。因此,两枚盐官印在地下历经了两千年沉默又在掖(潍)之地重见天日,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两枚盐官印同指一事物、用于一时代、又出于一地区,那么在当时两印的持有人又有什么特定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两印印文,上面分别有“主官”、“丞”字样。“右盐主官”,无疑是指“右盐”盐场的“一把手”。“丞”,《新华字典》解释为“封建时代帮助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我们知道,古有“县丞”、“府丞”之职,他们是阶次于“知县”、“知府”的官职。至此,“海右盐丞”与“右盐主官”的关系再清楚不过了。可以断定,“海右盐丞”不是别人,正是阶次于“右盐主官”的盐官,他是“右盐主官”的副职,两者都是“海右”盐场的头头儿。在古代,官制简约,一正一副足矣,不像我们今天副职有好几个,因此这个“海右盐丞”应是海右盐场唯一的副职。当然,我们探究的是两印及两印持有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不是也不能确定为具体某两个官员,因为官印不同于私章,前任走了后任可以对应自己的职务接着使用。

  两枚盐官印,一枚特小、一枚特大,制式相差如此悬殊又是何因?在此,笔者不妨冒然做些推测。“海右盐丞”这枚小印应为常制官印,因为它与已发现的汉代同级官职的官印相近相仿,可能是在官盐下达生产计划及入库、调拨文书上的用印(在汉代,纸质文书尚未普遍通行,官方常用文书的载体仍为缣帛等丝织品)。而“右盐主官”这枚大印从制式和重量上看,并非常制官印,应是“右盐”盐场的标志性封印,为“主官”所特有。汉代,是用平底锅煮海水取盐(烟台市博物馆有实物),这种制盐法成本大、产量少且价高,成盐又是很细的粉末。可以想象,官盐的装具不应是麻袋,因为麻袋易磨损,或漏或盗不宜掌控。我想装盐的可能是木质箱柜,此“主官”大印应是官盐入库或调拨时在柜盖封泥上加盖而用,以示“主官”亲验过、负总责。

  “主官”除这枚大印外,想必也应有一枚与其副职“海右盐丞”制式相同或相近的小印,印文也为“右盐主官”,以便于在日常的往来文书上盖用,只是我们今天尚未发现而已,也或还未出土。倘若还未出土,那么就让我们期盼着吧!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