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 10:02:03 来源:烟台市史志办 【字号:大中小】
导语: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烟台地区,组建省辖地级烟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原烟台市改建为烟台市芝罘区。11月1日,地级烟台市委、市人民政府挂牌对外办公。建市30年,烟台已然发展为综合实力雄厚、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届此而立之时,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着力展现一个逐步健壮、丰满而又蓬勃向上的新烟台形象。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建市后,烟台市委、市政府乘借改革开放东风,充分发挥市管县体制优势,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建市30年来,烟台经济总量攀升速度逐步加快,在全省的位次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次不断前移。一是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1983年的GDP仅为40.78亿元,1988年超过百亿元,2002年超过千亿元。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东部突破烟台”的战略决策。当年,烟台完成总产值1639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发展速度居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首。2005年全市GDP超过2000亿元,2012年达到5281.38亿元。二是人均GDP逐渐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迈进。1983年境内人均GDP仅693元,1986年突破千元,1997年突破万元,2003年突破2万元,2005年突破3万元,2007年突破4万元,2012年达到7.57万元。三是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83年的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13亿元,90年代,随着全市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步入快速增长时期,1996达到18.53亿元,2000年上升为37.69亿元,2012年达到357.35亿元。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完成5.06亿元,1993年过百亿元,2000年超过200亿元,2004年超过千亿元,2012年达到3043.92亿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市30年,烟台快速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1983年的三次产业之比为46.16:33.18:20.66。到1986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4.8:41.79:23.41,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农业立市”开始转为“工业立市”。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到7.2:56.5:36.3,产业格局演变为“三一二”。与1983年比,第一产业下降了38.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3.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5.64个百分点。经过30年发展,烟台市逐步形成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产业占居主导,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格局。
第一产业基础地位愈加牢固。虽然第一产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但增加值却由1983年18.82亿元达到2012年的377.31亿元。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来。
第二产业由弱变强,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行业优势明显。“七五”和“八五”时期(1886~1995年),烟台工业以葡萄酒、锁具、钟表、罐头、啤酒、自行车等传统工业为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九五”时期(1996~2000年),在巩固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力自动化、电子阴罩、氨纶、铜箔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五”时期(2001~2005年)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集中力量发展机械制造、食品、电子信息、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以汽车、手机、电脑及船舶、挖掘机、制冷设备等为代表的产品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全市重点培育石化、核电、冶金、生物制药、葡萄酒、船舶、特种化纤等潜力产业,轿车、手机、MDI、芳纶、高档铝材、抗癌新药等产品成为烟台新型工业的代表,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企业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大企业集团的骨干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8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766个、主营业务收入45.92亿元,1995年2599个、431.68亿元,2005年2820个、3876.90亿元,2012年2867个、12627.04亿元。198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1.70亿元,利税5.52亿元,利润3.48亿元。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596.548亿元,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1274.38亿元和971.15亿元。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所占份额显著加大。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明显加大,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与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共促,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相互交融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增加值由1983年的8.42亿元增长到2012年1918.9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66%上升到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