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解焕新:寻找历史上的岿山

2013-07-08 09:27:59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在以前的牟平区,如果说昆嵛山是道教名山,那么岿山则是文化名山。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它曾经的辉煌。岿山,位于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西北,南北1公里,东西2.7公里,海拔455.4米。对于“岿山”名称的来历,至今无据可查。民国《牟平县志》记载:“岿山,在县南二十里,山之阳有岿山庵,山环水抱,极窈深缭曲之观,其南峰曰鹰嘴石,以石形如鹰嘴,故名。”

  岿山自然景观丰富,登斯山也,则有“城郭山光翠欲流,人家疑于水相浮;直从西北天高处,行到东南地尽头;三面波涛连大海,一隅形势限中州;海风吹落无尘句,要向昆嵛顶上游。”(元/按察司幕官/张周卿诗)的无限感慨。岿山最著名的景观当属“岿山八景”。据同治《宁海州志》记载:“......尝选胜标为八景,曰:龙蟠石、虎蹲石、白云居、清风亭、玲珑洞、文笔峰、西天门”,清代赵子辕在《岿山杂咏十首》中记载有:树笔峰:道是笔如椽,不称巨灵掌;若写大人赋,更有凌云想。清风亭:亭外多长松,谡谡动寒吹;若上楚王台,故人那相识。白云居:客到白云居,言访赤松子;霜叶红于花,人在寒山里。玉泉洞:一道水潺湲,两岸山磅礴;武陵返棹时,数片桃花落。仙子洞:阮郎採药回,记得天台路;落叶下西风,空山烟雨暮。玲珑洞:女娲未补天,混沌谁凿窍;五丁辟蚕丛,蛇死金牛道。虎蹲石:空谷吼长风,上有虎蹲石;太息故将军,血染沙场碧。望海峰:大瀛环九州,视若一杯水;莫谓兹峰高,眼界须如此。蟠龙石:投杖便生鳞,点睛欲破壁;一着神人鞭,卧龙会当起。

  而在民间,百姓口口相传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岿山八景”,它们分别为:磨条岭(音)、避风柱(音)、玲珑洞、滴水洞、狐仙洞、摇钱树、盘龙松、险枣树(音)。磨条岭在岿山的西南方向;避风柱为东南方向的山顶有座石块垒就的高约两三米的塔状物体;玲珑洞则是岿山庵正西侧两座山头夹峙形成的仅能容一人穿过的类似一线天的缝隙,举头仰望,上下玲珑通透;滴水洞位于岿山庵西南方向山腰下,洞里常年滴水不断;狐仙洞则是顺着滴水洞所处的山夼直接向上,洞口呈三角形,仅能容一人上下;摇钱树则是岿山庵附近石硼上的一棵大松树,长的粗大蜷曲,枝干离地矮,可以坐人,好事的人经常坐于其上摇晃树枝,松针纷落,故名;盘龙松,叠层铺展,枝枝相盘,错节如虬,故名。险枣树为虎蹲石前方一棵老软枣树(学名君迁子,柿树科),因虎蹲石险峻突兀,平地峭拔,故把二者连为一体,遂成一景。

  岿山上最令周边百姓称道的则是鹰嘴石一景。鹰嘴石,在岿山南麓,岗峦耸峙。在鹰嘴石的南侧山上北望,是其最为像鹰嘴的一面。据健在的老人说山顶上有五子棋的棋盘,早年有路可攀。元代牟平人姜房有《观猎陪陈总戎晚过鹰嘴石》:“盘空人马上崔嵬,鹰嘴山前特地来;悬*摇摇鸢跕跕,将军恰自北平回。”一诗。

  历史上,岿山经常出现山市奇观,清赵子辕的《山市歌.有引》中说道“四月望前携道童暨小仆登清风亭看月瞥见山市真奇绝也夜将半乃作大雾。。。。。”又在《山市歌注》中说:“岿山有山市,曾于月夜中见之,人物幻象,恍如稠人往来,达旦始灭。”其写的《山市》诗:“海市固怪伟,山市尤奇绝;收拾归太空,西岭浮云白。”由衷地称赞了月夜在岿山见到的山市奇观。

  岿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为乡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八景中的狐仙洞。传说狐仙洞中的狐仙与岿山庵中的道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平日如果有需要帮忙的事情,道长这边写道符,用火烧了,念叨几句所需之物就出现在院子里的石桌上;而狐仙那边有需要的话则托梦给道长,多少年来两人相安无事,友情日增。一日,狐仙托梦与道长,约道长去狐仙洞玩,道长如约来到狐仙洞,到了洞口,狐仙见了道长,脸色大变,说:“道长,没想到,几天不见,你的心眼变坏了啊!”道长不明就里,问为什么,狐仙说,你还好意思问我,你竟然领着狗来了。道长转身一看,自己养的一条狗悄声的跟着在自己后面,狐仙不听道长的解释,从此,二人形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

  岿山旧时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民间传说丰富,而且人文景观众多。有多处刻石,比较出名的有“福”“禄”“寿”“喜”四字刻石,现仅存“福”“寿”二字,均为摹刻北宋初年著名道学家陈抟(世称“陈抟老祖”)的手迹,内含“田给予福、林付长寿”八字哲理。岿山颇多庙宇,有草场庵、岿山庵等。草场庵在岿山的西北麓,为明朝牟平举人宫应蛟的别业,万历年间舍为庵,并修汉寿侯亭祠。岿山庵,“山南有太极宫,俗称岿山庵”,“山水明秀,不亚烟霞洞天,老君殿西一院瓦屋数楹,邑人多读书其处”。文登于熙学有《岿山庵》一首:“未到岿山梦已游,芒鞋踏遍洞天求;青林掩映深如许,别是仙家一小邱(丘)。”此处原本为道教宫观,宁海州曾出台告示对其四至界限加以公告,后逐渐演变成文人骚客的聚会之处,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赵子辕。赵子辕嘉庆五年举人,中举后因看不惯仕途中的俗气,遂归隐岿山,专以诗词农稼度日。志书称其“骚岁主词坛二十余年,名噪一时.....人谓得山水之助”。赵子辕作品有《石翁诗草》和《石翁二草》两部诗集,真实的记载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遥想当年文人骚客常汇聚于此,面对四周卢山昆嵛蛟山诸峰,远眺渤海,耳边松风微抚,在此洞天福地吟诗诵经,“晴岚晓望曙光收,翠抹芳林湿欲流;古木层峦千碧汗,寒泉漱月吐丹邱;隔林好鸟依人语,向日山花载酒浮,经语钟声来伴客,云堂坐对四山幽。” (明.常康的《同孙上舍登岿山》)

  如今,走到岿山脚下,有几座几十米高的山丘,那便是山下磨王格庄村从明清以来几百年靠山上的石材资源加工石磨留下的废料遗存。来到岿山庵遗址,杂草丛生,解放后的某年,岿山有次飓风,庵东北侧的清风亭被大风刮倒(也有说遭雷击了)。八景之一的虎蹲石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村民炸毁,如今原地剩存四分五裂的大小石块。

  岿山庵在解放前曾富甲一方,财力雄厚。周边的土地曾都是庙产,庵下专门有几间屋子供看山的居住。据山下健在的老人回忆:庙产曾一度远达养马岛。岿山庵旧时有两棵大银杏树,东边为雄,西边为雌,三抱粗。进门后西边有石碑,东边有铜钟,敲钟时,钟声悠远洪亮。庵的东西侧有井。1958年合作化修山下水库时,为了找水眼,把东侧的井下水源挖断了,导致水井干涸。解放后人去屋塌,两棵银杏树和铜钟后来被用于修建牟平城东的端午山烈士陵园。其他建筑材料被拆,建了学校。今仅存残垣段碣可依稀窥其昔日风貌。

  历史上的岿山,正像清代诗人张嵩《自玲珑洞登岿山绝顶》诗中写的:“......探奇虽云乐,造险恐难在,浩歌归来后,旷若隔世代。”如果你有机会的话,就请走进自然与人文天人合一的岿山,寻幽访寄,寄情旷怀。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