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焦红军:全真也是一种力量

2013-07-01 10:44:26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写在《马钰传》之后

  “你为什么要写马钰?”

  “马钰真有其人吗?”

  “马钰,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个马钰吗?”

  ……

  当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于2007年岁末年初,在《烟台日报.今晨六点》发现栏目连载之时,众多朋友关心与不解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这也是我写马钰时所没有想到的,但也让我感受到了写《马钰传》的人生意义。一位东北的老者,甚至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专程来与我探讨马钰在当今世界生存的现实意义。更多的读者,通过网上留言,进行反馈与沟通。一位叫老方的网友这样写道:“当听说牟图的焦馆长,著书《马钰传》,内心才稍稍为安,这是在一区的牟图,竟不存一本老方志的情况下写出的……”

  众多朋友的关切与鼓励,更加坚定了我写作《马钰传》的最初动因。

  (一)

  我写作《马钰传》始于2006年。那一年,因我刚刚被省里评审通过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的职称,据说该职称相当于副处级,可惜此副处非彼副处。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城,说实话,评上这么高的职称,我心里总有一丝羞愧之感。这是在我青春期时也从未感受过的冲动。我是一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也是家族中第一个捧上“铁饭碗”的“公家人”,按照我只读过一个“小中专”的学历,我从未想过今生能评上一个相当于副教授的职称。但是历史好像开了一个玩笑,在我三十六岁那年,省职称高评委通过了我的职称评定。我自知,按照我的年岁、资历和水平,大学里不知有多少人还在讲师一级上转悠呢,更不用说与我经常在文字上相识的北大、清华的一些学者。他们岁数不小,著作等身,可有时后面的简历上,也只是个副教授。虽此副教授非彼副教授,但在一个体制相同的国度,不同的工作领域,职称评比竟存在着如此大的落差,着实令我倍感到羞颜。更不用说,在我工作的图书馆界领域,有许多令人景行仰止的高山。国家图书馆任继愈馆长,已年逾八十,仍在著书不辍,一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的《老子绎读》,便是我案头、枕边的常读书(此书,我一下子买了两本以作激励)。而我等,除了写一些应酬和无关痛痒的文字,顶了个文化人、作家的名号,在人的世界,在名与利的世界里四处游走,竟“身无长物”,空耗时间和青春,真是罪过啊!是的,该写点什么,写点有意义的文字了,我在自问。

  (二)

  由于心境的原因,那一年,我突然生发了对道教、佛教书籍的研读兴趣。记得有一年,游泰山时,我曾在碧霞元君寺前买过一本全真道士孙不二、马钰的诗集。此时在无心中翻阅,这些诗竟愉悦我心。其中马钰的《归山操》一诗,更是在灵魂深处打动了我。我百余遍地反复诵读过之后,不仅对马钰其诗,更对马钰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后,原先还朦胧地笼罩在我脑中的迷雾渐渐散去,一个历史的、真实的马钰,在向我迎面走来。我不由对金庸金大侠产生了无比的敬意。作为武侠文学大家,金庸笔端的马钰,并非虚构,而是与我同乡实有其人。而这一切也都是发生在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胶东大地上,我工作着挚爱着的这片热土上。《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一切也都是金老先生在遵循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加文笔变化而写出的,让你不由得佩服,大家的文笔即使走过百年,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经过一段长时间,坚持不懈地搜索、积累、思考之后,王重阳、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还有全真道、全真文化、昆嵛山、烟霞洞、宁海古州等,一幕幕掩藏在历史迷雾深处的人物名词、术语、道具、布景……慢慢地在我眼前生发、幻化。我发现,我竟慢慢地爱上了八百年前的全真道,爱上了“全其本真,真功真行”的全真文化。我为全真文化这一生发在中国古老道教大树下的文化源流陶醉,更为中华民族“江河不辞溪流,高山始于累土”和“包容于万一、广纳四海之风”的博大胸怀而折服。

  我不由地产生了撰写《全真七子传》的写作冲动。有几次,于半夜醒来披衣执笔,大半年写下来,竟已积累有三万多字。但是越往后写,竟越写不下去了。这时,我才知道,象台湾高阳那样的历史学家、《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等诸多学者大家,他们的写作是怎样炼成的。没有甘做几十年的冷板凳的意志,没有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穷钻不舍的“钉子”精神,没有丰富的人生社会阅历与文学感悟,是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东西的。

  我查阅了当代学者所写的一些有关道教的专著,写全真七子、写全真祖师王重阳的著述传记很多,但竟没有一篇专门写全真教首席大弟子马钰的,而马钰在延续全真火种,传承全真历史上,居功至伟。我的眼前不由一亮,这不正是马钰的同乡和后辈们,义不容辞所应担起的责任吗?于是,我果断地调整了写作视角,决定写传先从写马钰开始。不知怎么,这一转,竟下笔如有神,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自如和水到渠成。

  (三)

  在这里,我首先应该感谢福建漳州师院的张晓松教授,当他从电话中得知,我这个年轻的后辈欲写马钰传时,他说,作为马钰的同乡人,马钰的传记不应该由外人来写,你应该写,并把传记写好。百忙之中,他给我寄来了关于马钰在陕西传道的论文资料。多少次,当我欲掷笔放弃之时,张教授的话语就在我耳边回响,我不能背弃当初对张教授立下的写《马钰传》的诺言。

但是关于马钰的生平历史以及传道修真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同时,再加上自己本身担负着单位的领导工作,也无法分身,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外地寻访。怎么办?在困顿中,我在寻找创作的突破点。凭借着自己多年的读书与写作所得,我始终认为: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变化的只是时间,是环境,但是人类的人性之灵,始终不会改变。这也正是写作历史人物传记的绝奥。这正如我们,少年时写的诗和中年后写的散文,其中总是暗合着我们有时不为外人所知的经历。但是只要你有心理顺,顺藤摸瓜,总能找到过去的一些影子,找到那些春花秋月与海上旧梦的。而马钰,作为一个传统诗书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先者,他写下的一千多首自述诗、传道诗中,总是会潜藏着一个时间与心态脉落的。应该说,读懂了这一千多首诗,读通了这些诗文,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便会在写作者的心目中,昂然而立。马钰的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马钰心灵之路的窗口。

  在《马钰传》的写作上,我下的是笨功夫。自此以后,我就把复印的马钰及全真七子的二千多页诗文,装订成七本集子,随时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拿出阅读、思考。我把心潜下去,与祖师王重阳,与大弟子马钰,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我始终相信:变化了的只是时间和环境,但人心与道心不会变。两年多,70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经过走过两年多时间的腹稿,我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写出四万多字的《马钰传》的第一稿。之后是第二稿、第三稿……许许多多人为我写作《马钰传》,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在这里,我真心地感谢并祝福他们。

  在写作中,我越来越喜欢上了王重阳、马钰、丘处机、孙不二等全真弟子们,他们也同样成为我精神上的良师益友。不可想象,发源于金元时期的全真道教作为一种思想,曾经影响了一个朝代,而今穿越800多年的历史烽烟,仍有大批信徒、追随者、研究者们,在他们开创的全真文化道路上执着地前行。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全真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超越时代,超越种族间的各种文化冲突,直接对产生人类本源的人性发生影响。正是这种力量在支撑着我,安然地走过我的不再青春的时代,走过布满了鲜花与陷阱的人生名利场,回归到人性坦荡无为的大道境地。

  正如一个登山者,他的眼里只有登顶,而不是留恋于周边的风景,被周边的风景所羁绊。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从未怀疑或思考过《马钰传》的发表问题。因为,我认为,马钰作为王重阳的首席大弟子,他是在重阳祖师过世后,接下延续全真火种的接力棒的。这一点,无论是放在过去还是今天,尤难。如果上天不是安排让马钰这个人,来传承全真,我不敢想象,后面的事又会怎样。烟台作为全真教的发祥地,挖掘这一全真瑰宝,弘扬全真道教文化,自是理所当然。

  当我四处游走,宣传马钰及全真七子时,得到了许多领导及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马钰传》是一篇打破传记枯燥程式化写法,融文学性、史料性、真实性于一身的传记形式。《烟台日报》副总编辑姜文强、《今晨六点》副总编耿俊尧亲自登临全真教发祥地昆嵛山实地考察,为此不惜拿出专门版面,打破了专门为一个普通作者连载文章的先例,于2007年10月,在《烟台日报.今晨六点》,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连载,终将全真祖庭昆嵛山,马钰传教兴道的全真历史,向社会作了进一步的挖掘与宣传,使尘封已久的全真道教瑰宝重新焕发出光彩。而后,《今晨六点》又两次派出记者,奔赴小城牟平,寻访马钰后人,写出了《马钰传》提示:“牟平是全真之源”,“马钰在牟平周边有没有后人”和“本报报道”“引起了牟平重视,牟平欲打造‘全真之源文化品牌’”等重头报道,拉开了胶东大地打造全真文化的历史帷幕……

  2008年3月,全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4月26日,中国道教会长任法融,亲赴重阳祖师与马钰、丘处机修真阐玄的昆嵛山,为全真祖庭“神清观“修复落成开光。

  金秋十月,“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养马岛召开。

  十一月,记录全真教发祥地历史的大型专题片《昆嵛莽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

  是为记。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