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焦红军:有感与两位北大教授的文化渊缘

2013-07-01 10:43:49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白云苍狗,世事如烟。自1998年我到图书馆任馆长,迄今算来已有十年了。十年中发生了上上下下许多事,接触了形形色色很多人,这些都没有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多少印象。但是笔者自任馆长以来,先后有两位北大著名教授到我所在的图书馆造访,有如草灰蛇线般的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些许记忆的亮迹。

  我倒是有点不解,是什么让图书馆与两位北大教授如此有缘,让他们先后到访呢?

  是因缘?

  还是一种灵魂中,一种叫文化的东西的惺惺相惜?我倒认为是后者。

  如果说起北大,在我等眼中,那是与喜马拉雅山齐高的知识圣殿。且不说伟大的五四运动发源于此,文学家鲁迅曾任教于此,更有革命领袖、一代书生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半工半读,并由此发轫走上解放中国民族命运的革命道路。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莘莘学子,心生憧憬,并由此立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可以说,北大是中国每一个读书人的思想的坐标,知识的圣殿,灵魂的栖息地,文化的源泉。

  想在少年时,几人无有春梦?北大多少次的切入五彩的睡梦中。但事与愿违,理想往往屈就于为稻粮谋的现实,并由此分道扬镳。然而北大在灵魂中的印记,却始终没有泯灭。

  中国有言,爱之弥深,痛之愈切。其间我不知多少次去北京,走大街穿小巷,去老舍茶馆喝茶,到三千里烤肉喝酒,与文人雅士在琉璃场赏画论古。但笔者始终没有去北大一览的想法。在我的意识中,我倒怕有些惊吓了我灵魂中的北大,北大就像禅光深处中的一泓清水,本来清净无比,就让它随波而去,清凉自生吧。

  没想到,2001年的夏天,我接到烟台市有关方面的通知,说北大李国新教授要来我馆,进行文化部图书馆立法方面课题的调研,并特别说明县级图书馆只此一家,让我做好准备,配合好此次立法调研。其时,我连续在《山东图书馆季刊》头版头条发表了《21世纪图书馆应该强化的五种意识》和《走进创意》两篇论文,在全省图书馆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并收到了全国很多图书馆同行的激赏。一次,我到济南开会,一位胶南的市图书馆长拉着我的手说:“你的论文,我们文化局长在全局印发学习呢!”宁夏图书馆馆长读了我的论文,说:“这辈子我们想到的,没有做的,你一个基层图书馆做到了。”海阳市档案局长多次给笔者写信、寄书、交友……这一切无不激励着一个年轻后生的书生意气,奋斗意志,颇有些毛主席词中所写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志与豪迈意味。

  真正的学者,到访也是无声的。李国新教授来了,年轻、干练、朝气,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刚想客套一下,要把他迎到会议室去,李教授轻声轻语地说了一句:“先到借书室,看一下电脑借书吧。”我不由一愣。当我们陪着李教授走进借书室,只见他放下手中的提包,在服务人员的电脑前坐下来,轻轻按了几个数字键,便在本子上认真记录起来。十几分钟以后,李教授满意地对我点了点头说:“没想到,一个县级图书馆,每天的读者到馆率这么多,这是真家什,你唬不倒我。刚才,我看了你们的电脑记录,说明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我有些不好意思,和李教授的感情距离却由此拉近了。

我坦诚地把我对图书馆立法方面的想法向李教授做了积极的建议,并把我馆以创新求发展的有关内容整理成文字,让李教授做参考。短短的一天过去了,要分别了,李教授依依不惜地拉着我的手说:“北大信息管理系刚办了个EMBA班,不是MBA,是EMBA,我是研究生导师,你去吧!”李教授真诚地看着我,目光中透出一点闪亮的东西。三十多年了,没想到,我倒与北大真有了一回机缘,并得到了北大教授的盛情邀请。感动之中,我说考虑考虑。

  其后,李教授又给我发了两次邮件,一次是让我做好学习的准备。其后,因组织上循无此例,只好作罢。再一次是他把此次自己立法调研的情况写成了书面报告,上报文化部,并把有关我们图书馆的情况写成了调研报告,李教授在报告中对图书馆激赏有加,令人倍感温暖。

翻过去的时间,留下的是回忆。但李教授对我的深厚情谊,却让我每每想起。人真是奇怪,愈是想起,我愈不敢去看望他。去年,烟台大学图书馆张馆长来我馆,他也是北大信息管理系毕业的才子,他告诉我李教授已干上了系书记了,在图书馆管理立法方面已是权威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在此,我默默地祝愿李教授教学相长,开卷有益。

  距与李教授的到访已有六七个年头了,没想到,2007年图书馆又有了一次与北大教授结缘的机缘。今年夏天,我和朋友到一个新开的茶楼喝茶,席间与茶老板聊了起来。茶老板聊着聊者激动起来,他告诉我,他在他的家族中是混得最没出息的,他姑姑的儿子在北大法学院都干教授了。咦,我来兴趣了,我说:“是贺卫方吧!”他也奇怪了,说:“你怎么知道?”,我说:“要不还算得上图书馆长吗?”接着,我说了几个在电视上、杂志上、网络上看到的贺卫方教授为民请命、心系百姓、以法治学,开中国比较法学先河的例子。茶老板一听有了知音,马上告诉我,贺教授是他姑的儿子,今天贺教授刚回来,晚上还要到他家吃晚饭。我说:“请你告诉贺教授,有时间请到图书馆,到他故乡的图书馆看一看。这是一个他老家图书馆长的真诚邀请。”茶老板连声说好。

  第二天,我刚起床,电话响了,茶老板说,贺教授很高兴能受到邀请,要到图书馆看看。我起床愣了一会,这是怎么一回事,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相见不相识。这又是一次因文化而生的机缘?

  对于贺教授,早在五六年前,我就知道他的大体情况了。贺教授出身贫寒,少年时在乡下农村吃了许多苦,完全靠自学成才,是我们当地学有所成的莘莘游子中的代表。他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在北大法学院任教,并被评为“十佳教师”。

  贺教授研究的是法律领域中的比较法学,学贯中西,是国内比较法学的带头人。令他声名雀起的是广州的孙志刚事件。2003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孙志刚到广州打工,因无证件,被民警作为盲流送到收留所,遭收留所收监人员殴打致死。贺卫方教授闻听此事件后,拍案而起,与其他几名教授联名上书国务院,使在我国残存了几十年的《收容遣送管理条例》,在短时间内便废除了,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法制史上,是很少有过的。因此,贺教授被评为“影响中国21世纪走向的100位青年”之一。

  百忙之中,贺教授一身轻装打扮,羽扇纶巾地朝我走来了。我留意地看了一下贺教授两鬓头发,比在电视上看到的白了许多。我说了句:“贺教授没变,只是头发白了。”

  贺教授笑了笑,随后参观了图书馆的借书室、电脑室。在阅览室,贺教授翻阅了我馆订阅的报纸,贺教授推荐暑期学生读书的一篇文章,正好发表在当天的《南方周末》上。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难得的佳缘。

  也许因为是家乡人,没有心灵的隔阂,不几句我们就拉上了,天南地北,高官苍生,山西砖窑事件,农村百姓之辛酸,人间世事之不平,让人感慨良多。交谈中知道,贺教授此次回家,是应烟台大学法学院邀请回来讲课的,顺便抽半天工夫回老家来看望双亲的。我听了倒真不好意思,叨扰贺教授的亲情了。

  在图书馆,贺教授看了我馆收藏的本地名人游子的著作。贺教授马上告诉身边人,下午回烟大书店,他要在书上签名,把他的著作赠送图书馆馆藏。我被贺教授这么直白、这么无私的家乡亲情感动了。“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千年一言,生生不息,流传不衰。贺教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就是做了最好的例证吗?

  短短的一个小时过去了,贺教授要走了。我看了一下手表,记下了这个难忘的日子:2007年7月13日。

  这就是我与两位北大教授的文化渊缘。迄今想来,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位哲学家说:人与人之间是狼。这个我信,并且在人生中我也看到了一些黑暗现象。但是正如歌手许巍在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那样:好男人胸怀象大海。我倒情愿翻过眼前的藩篱,而去眺望更美好的远方。我想起了诗人海子的一句话: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