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研究 > 理论成果 正文

曹艳英: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13-06-24 10:47:37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观,是全球范围的一场变革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运动。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佳选择和共同任务。威海市是山东省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21世纪,威海市从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持续性、高效性、多样性、开放性、公平性、协调性七个方面制定了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1•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改变地区的经济状况,改善环境条件,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重视发展研究和决策。从历史上看,威海市农村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建国50年来,威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2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30•7亿元,年均递增13•2%。1949年至1978年,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35%。1978年至1986年,威海市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6年粮食单产3794kg/公顷,明显高于1949年(表一),第一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1•95%,高于1949年至1978年的6•13%。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使第二产业产值以更快的速度递增,年均递增17•98%。1987年以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产量、产值不断创新高,1998年的粮食单产达到5 728kg/公顷。在政府推动下,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给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加速发展,1986年至1998年,威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7•9%。跨入21世纪,威海市农村经济要保持发展所面临的任务是:

  (1)仍应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2)深化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以改革为突破口,实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激发企业活力,这是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3)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其优越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吸引乡镇企业进驻小城镇,在节约用地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些人口集中,地理、资源、交通、社会经济基础条件相对具有优势的小城镇扶持培育成中心镇,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中心,以其示范性、吸引力推动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2•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追求眼前、直接、局部利益为目的,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二是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综合考虑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在环境和资源容许的限度内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与可持续联系起来,只有建立在环境生态持续能力、社会经济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才能持续[2](P15-21),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当然要选择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1拉动农村消费,限制高消费,保证持续能力建国50年来,威海市农民人均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农村消费保持良好上升趋势。1998年威海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均大幅上升,1978年以来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6•55%。

  2•2资源持续利用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保证自然资源的再生和永续的能力。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资源持续利用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威海市总土地面积5436km2,建国50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1949年的254200公倾减少至1998年的172036公倾[1](P20-21),1998年人均耕地仅0•07公顷。保证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质和量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做到:

  (1)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确保土地利用规范化,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注重科学、合理,占地要合法。切实保障基本农田不被占用。

  (2)在小城镇建设和其它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时,尽量占用非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占用劣质耕地或将占用耕地的表层土壤应用以改良其它耕地。

  (3)充分利用土地,科学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应严格按非农业人口增加1%,城区面积扩大1•12%的比例发展[3](P30-35)。

  (4)威海市农民住房消费不断提高,1998年农村居民平均居住面积25•2m2,但是在农村攀比住房消费的现象影响下,商品房开发与农村居民另建住宅占用了大量土地,同时原有住宅“空心村”化而闲置土地,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规定的标准,需要依法按标准限制住房消费,消灭“空心村”现象。

  (5)落实耕地占用税,用以开发新耕地,改良劣质耕地。

  (6)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开发注意防止水土流失,沿海滩涂要注意防护林建设,防止沿海土地荒漠化。

  (7)注意土地培育,防止土地肥力下降。以保障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威海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全市水资源总量16•4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69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不足已给威海市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地下水过度开采又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海水倒灌,严重危及子孙后代对水资源的消费需求。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需做到:(1)限制“水”消费,威海市政府“限量用水,超量罚款”的政策对限制水资源消费有重大功效。(2)成立专门水管理机构,从环保、城建水利部门等水管理机构剥离出来,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以及城乡供水、排水、治污、废水处理利用一体化管理,对水资源统一调度。(3)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调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大力发展生物水库,低山丘陵保护植被,拦截降水,增加入渗量,提高地下水位。(4)利用经济法律手段节水,调控水资源利用价格,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制定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地方标准,鼓励农业管灌、滴灌,防止漫灌,鼓励工业水重复利用。(5)开展海水淡化研究与应用研究,防止海水倒灌。威海市渔业生产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98年,威海市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1•11%。持续利用海洋水生生物资源是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威海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开发一要注意总量控制,二要保护环境。

  3•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威海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能走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之路。

  3•1整体与高效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需要考虑各县、镇、村三个级别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在统一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协调各县之间、县辖各镇之间、镇辖各村之间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取得多层次的整体功能,获取整体高效。

  3•2规模与高效规模效益是一种明显的整体效益,将分散的各个部门集结成整体,形成一定规模,发挥整体功能大于各部门功能之和的高效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允许通过正当竞争实现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形成强强联合、强并弱等发展模式,以扩大规模获取更高效率的发展。如强并弱模式:荣成市马山渔业公司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以渔业为主,渔、工、贸综合经营的集团型企业,但土地资源不足、劳动力缺乏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其周围有6个村庄402户1 242人,93•33公顷土地,经济薄弱,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剩余劳动力闲置,农民生活水平低,居住简陋,自被渔业公司兼并以来,渔业公司充分利用这些村庄的土地、海岸、劳动力等资源,先后投资3 000多万元兴建了大型养猪场、养鸡场、养鱼场、果园、蔬菜大棚等项目,土地的产出比兼并前增长一倍多,农民人均收入8 000多元,是兼并前的3倍多,实现了集中建设,规模化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促进了农村经济高效率发展。

  3•3科技与高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是威海市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它在节约资源以免耗竭、提高生产以满足需要、提高工艺以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至关重要。威海市发展反季节水果大棚,每公顷土地平均收入达到75-150万元,乳山市崖子镇反季节大樱桃创出了每公顷收入超过300万元的记录;文登市育成了中国西北莎能羊文登高产群,奶山羊单只年产奶由255kg提高到638kg,年收鲜奶6 800万kg,年产乳制品1 137•6万kg,发展成山东省最大的奶山羊、奶牛生产基地县(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基地。

  3•4优化产业结构与高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持续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村各行业间互利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也将获得一种整体性的高效益。发展特色种养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系列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资源持续利用来取得高效益。

  3•5城乡一体化与高效益加强小城镇建设,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是21世纪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分散在广大农村的乡镇企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金、人才,而且容易污染农村环境,不断壮大的乡镇企业也迫切需要营造功能完善的载体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进一步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小城镇提供这种整体性载体功能,包括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水、环卫、绿化、环境保护、防灾等配套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为乡镇企业集中使用土地、资金、人才、信息、市场,集中处理环境问题等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如文登市荷山镇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1•3亿元开展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来荷山投资建厂(该镇已与德国、韩国、香港、台湾等正式建立三资企业40家,全镇合同利用外资6 7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 865万美元),带动了荷山镇经济的腾飞,1997年,该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亿元,人均工业总产值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548元。荷山镇的发展给我们一种启示,威海市农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方式,但其高效性不容置疑,只要我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农业与工商业、农民与工人之间的融合,以农业养工商业,以工商业促农业,以城镇建设为依托,城乡一体化过程的高效性就必将促进威海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多样性、区域多样性、经济多样性、社会多样性的事实基础上。

  4•1多元化农业农业是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持续性农业是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追求持续性农业集中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生态持续性注意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以维持资源环境的持续能力:

  (1)在低山上广泛发展林业,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2)近海和沿海滩涂在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同时仍需种植沿海防护林,防止沿海滩涂荒漠化。

  (3)在低山下部和丘陵坡地尽量种植优良牧草改良草地,增加植被覆盖率,在发展畜牧业同时保持水土。

  (4)在丘麓和低平地大力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业生产项目。

  (5)海洋渔业生产和淡水渔业生产要以水生生物资源再生产能力为限,保证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良性循环。经济持续性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高的农地产值:(1)广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产值高的粮食、水果、畜牧、养殖等生物新品种。(2)利用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发展反季节水果、蔬菜,以获取高额季节差价。(3)沿海渔业、内陆果园必然因其产值高而在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成为经济持续性的趋势化产业。社会持续性要求农业生产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保障社会稳定:(1)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切实保障粮食、蔬菜的生产。(2)其它耕地应尽可能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3)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将耕作层土壤用以改良其它耕地,开发同等数量新耕地,以保证粮食、蔬菜生产持续稳定。(4)保证和发展满足教育、就业、娱乐、平等、安全等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的用地和产业。总之,发展多元化农业要求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要求,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以持续性农业生产保障威海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4•2多元化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威海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实现农副产品增值,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应该形成县、镇、村多层次乡镇企业格局,利用县、镇、村各级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消费市场等因素,活跃农村经济。(2)形成以当地农副产品资源为基础的乡镇企业系列。 4•3建设特色小城镇小城镇建设是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城镇建设需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建成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1)旅游开发型。如荣成市成山卫镇以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山头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滨海沙滩等旅游资源开发为依托,镇、村、企联动,推动小城镇建设。(2)农业型。如文登市宋村镇以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小城镇建设。(3)渔业型。如文登市泽库镇有海岸线28•5km,以渔业生产为主发展水产品加工、贮运等系列乡镇企业,建设成“山东海上第一镇”。(4)工业带动型。如文登市荷山镇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德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客商投资办厂,形成外向型工业城镇。(5)市场牵动型。如环翠区羊亭镇充分利用镇驻地西邻的韩货批发市场,建成封闭型商贸市场,以市场建设为城镇建设的突破口推动小城镇建设。(6)港口型。如荣成市石岛镇围绕石岛港(中国一类开放港,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的建设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建成港口型城镇。(7)交通枢纽型。如环翠区初村镇以初张、烟威公路为骨架,以现有镇驻地为重心,由北向南形成北海旅游区、工业开发区、镇办工业小区三区相联,大面积成片开发建设小城镇。(8)综合型。如荣成市寻山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各行业整体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自1991年以来连续位居山东省百强乡镇前十名。 5•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做到地区、行业、对内、对外要开放、交流,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经验等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5•1全方位立足于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交流与合作,使整个威海市农村经济实现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5•2多渠道广开渠道,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交流,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1)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引进新技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直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乡镇企业生产效率。(2)拓宽投资渠道,采取措施吸引政府、集体、企业、私人以及其他社会零散资金投资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鼓励企业上市,从资本市场大量筹集资金而促使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也是拓宽投资渠道的重要途径,能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3)大力发展信息交流,加强电话电信系统建设。在威海市尽快建立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保证资金、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信息共享利用,使其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5•3开放性对国内开放,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克服地方保护意识,实现地区合作,行业交流,使产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交换。对国外开放,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至1998年,威海市外贸出口总额666 194万美元。跨入21世纪,面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威海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要努力做好产品质量国际认证,以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有利于推动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环境行为的改善,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根本上调动企业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开发无污染的新产品,采用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新工艺,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6•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在可持续发展中,调动和维持可持续发展主体即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这就必须要求人与人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精髓是资源和利益“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代与代人群之间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失去公平性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2](P8-13)。

  6•1不公平现象用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目前,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1)地域发展上的不公平。由资源地区丰度、优越程度等地域差异决定,由资源环境基础不公平带来农村经济发展获利结果不公平,决定了威海市地区各县市(见表四)以及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总的来看,靠海且海岸线长的县市及乡镇,渔业资源丰富。它们以渔业为主带动一系列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荣成市有海岸线491•8km,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1•62%,并带动与渔业相关乡镇企业发展,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6•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 428元,在威海市排名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不靠海或海岸线短的县市及乡镇,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如乳山市有海岸线185•6km,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 209元,在威海市排名最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2)历史发展上的不公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经济得到普遍发展。一些乡镇、村庄抓住各种机遇、利用各种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而发展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乳山市,其海阳所镇抓住机遇在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加强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另一些乡镇仍在发展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慢。经济发展快的乡镇及村庄的企业以及小城镇建设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劳力投入,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发展慢的乡镇及村庄资金和劳力等要素则流向经济发展快的乡镇及村庄,形成历史发展上的不公平。此外,在沿海的一些乡镇长期重捕捞轻养护,过度捕捞海洋水生生物,导致鱼类产量、数量、单个鱼的尺寸和重量不断下降,渔业资源趋于过度利用和严重衰退状态。据统计,近海43种主要捕捞品种中有33种严重衰退或过度利用,[4](P101-105)与此同时,乡镇企业排污和海水养殖造成污染也破坏了近海环境,资源衰退和环境污染必将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对渔业资源的需求,带来代际间的不公平。

  6•2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在当代人之间实现公平。威海市面向21世纪发展农村经济也致力于要解决不公平现象。威海市实现代内公平应是在追求公平性的进程中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横向联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产业化为链条,采用经济合同的方式来实现各县市、各乡镇、各村庄、各企业之间就农副产品生产、原材料初加工、零部件加工、产品成形、贮存、运输、消费市场等方面建立广泛的威海市农村经济合作与协调体系,走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的道路。(2)政策倾斜。出台扶贫政策,对落后的县市、乡镇、村庄实行政策倾斜,通过投资小城镇建设、扶持乡镇企业、推行高科技品种、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增强落后地区的经济“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农村经济运行模式,以相对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的投入,以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3)兼并带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资源配置,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允许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富联穷、强带弱、渔并农、沿海带内陆等的兼并带动发展路子,以规模化经营综合利用资源获取更高的规模效益,同时也带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4)以点带面。推行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试点镇、示范村活动,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带动全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5)提供援助。发达地区将其财富和技术以非商业性的条件向落后地区转移,帮助落后地区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6•3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后代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这就要求做到:(1)保护资源的多样性。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为后代保留下与当代一样丰富多样的土地、陆地生物、水、地热、矿产、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2)保证质量。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能耗竭资源,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不要污染破坏环境,当代人要保护资源环境的再生产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污染,为后代人留下优质的资源环境。

  7•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一个地区由土地、人民、环境资源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行政体系,法制体系,教育体系等)组成,其中土地和环境资源是发展之基础,人民是发展之根本,社会系统是发展之灵魂,经济系统是发展之支撑,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等系统的协调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要求,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实。

  7•1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前途所在。应该引导全民关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中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领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在生产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威海市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需做到:(1)树立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观。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来发展生产,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确立人口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威海市人均耕地0•07公顷,不及我国平均的0•115公顷,更不及世界平均的0•278公顷,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负担,努力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容量相协调是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教育体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系统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从小就树立人民的可持续发展观。(3)利用广播、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介向广大群众全面宣扬可持续发展观,表扬、鼓励可持续发展典型事迹,批评、惩罚不可持续发展案例,教育、激励人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7•2建立健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1)依法管理。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依法管理资源环境,同时出台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府文件。(2)推行可持续发展领导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将各级政府首长、各部门、各行业领导的政绩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设立考核指标,落实领导的责任,从而调动领导抓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监督机制。对威海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行全方位监督,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落实。首先,加强市、县、乡各级人民代表执法检查监督,以提交议案的方式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有关违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事件向各相关部门质询,并监督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改正。其次,加强行政部门执法监督。行政部门依法管理,有权要求资源开发利用单位和个人以及排污单位和个人严格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对违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以规范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第三,加强业务部门技术监督。持续发展要求有关业务部门进行技术监督,以便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第四,加强全民社会监督。人民有监督可持续发展,保障资源永续利用和优质环境的强烈愿望,加强全民监督可及时地发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向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人民代表反映来寻求解决途径。第五,加强司法监督,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序,司法机关通过审理违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民事、经济、行政、刑事案件,以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公正判决来有力地教育全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六,扩大新闻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介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事件曝光,引起社会关注,最终获得更正来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威海五十年(1949-1999)[R].威海市统计局,1999年5月19日. [2]蔡守秋.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J]法学评论,1997,(1). [3]毕于运.中国土地占用八大问题[J].资源科学,1999,(2). [4]蔡守秋,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法学评论,1997,(1). [5]韩美.21世纪山东海洋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1999,(1).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