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书画 > 名家风采 正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家邹德忠印象

2008-06-13 16:57:27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腹有诗书气自华
——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印象

王永军

启功先生在观赏邹德忠书写

  2008年的初夏时节,欣闻邹德忠先生回到家乡烟台,便与几位书法界的朋友登门拜访。进得家门,一番寒暄之中,瞥见一本《解读老子》打开来反放在书桌上。早就耳闻邹先生嗜书如命,博览群书。贸然造访打断先生读书的雅兴,便自责不已。话题也由读书而起。

  先生说一生读书不少,但往往不求甚解。又说一部《老子》,读了大半生也仅仅读懂其中一二。我知道先生这是谦虚。交谈中,他不时引经据典,有时担心我听不懂,就边说边写。一会儿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一会儿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会儿是“履霜,坚冰至”。可见他对道家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否则不会信手拈来,不假思索的。

  在做学问上,先生自称是“苦修派”。他说苏东坡曾言“书到今生读已迟”,说自己没有苏东坡的天资聪颖,只好用笨功夫,苦学苦读了。

  其实我知道,苏东坡还有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言。与邹先生交谈,如饮一杯泉水,读一本好书,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感受到的是心与心的交流。他知识渊博,为人坦诚,读书不为利、不为欲所困。那种带有总结人生,启迪人生的言谈话语;那种诙谐幽默,其中又不乏见微知著的睿智和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之风,不正是“心无城府情方笃,腹有诗书气自华”吗?

  邹先生是国内知名的书法大家,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谓其书法“自成机抒,别出心裁”。说他的书法“字势雄距傲岸,字如其人,巍然丈夫气慨,生气勃勃”。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书法评论家冯亦吾先生非常欣赏邹先生的书风,为他题诗云:“书宗汉魏见雄强,行草精能宗二王。信是强人挥大笔,一编在手足珍藏。”著名书法家李庶民先生看到邹德忠的书法作品后,赞叹不已,题写了“非欲创新新自创,卓荦不群邹家样”的诗句。2003年,邹德忠书法艺术馆在烟台落成,耄耋之年的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欣然题写馆名。其实季羡老这并不仅仅是赞赏邹先生的书法,更是被他淳朴的人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的。

  面对各种赞誉,邹先生一切都能坦然视之,一切都能淡然处之。他说:“书法写到最后其实是在写自己的修养。”胸无沟壑,岂能写得好作品?心连浩茫,才能勾勒出满纸烟云。

  一番促膝长谈之后,当我们回过头再品味邹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会获得格外强烈的感受。而重读他的“一字三年得,挥洒尽如意”的艺术感悟时,你就不仅仅将其视为是先生深得艺术三味的心得之言,而是一段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关于读书、关于人生的至理名言了。

  象许多书法大师一样,邹德忠先生热爱书法事业并且魂牵梦绕,整日不知疲倦地沉溺其中,虽苦犹乐.。读书、思考、临池是邹先生每日生活的主要内容。他常说,勤笔不能免思,勤读也不能免思。知识要经过思考才能化作智慧,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化作能力。否则,非但不能受益,反而是一种徒劳的负累。其实,这看似简单的道理,确是邹先生半生苦读的经验之谈。

  邹先生读书讲究好学深思,以我为主,主张要成为书的主人。他说读书需心到。学以穷理,问以解疑,问前须学,学后要思。读书要主动读,主动读就加上了自己的创造,续接别人的思考,延长别人的智慧,丰富别人的想象。

  多年来,邹先生也同样将自己读书的思想运用在学习研究书法上。他常说,读书要有悟性,学书法更要讲究悟性。不讲悟性的人死读书。往往人云亦云,读了半天,一无所获。而心悟更是学习书法的一把金钥匙。学习研究一种书体,同样要用心领悟其精髓、神韵之所在。如果“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那只会徒费年月。

  邹先生把学书的“心悟”分为两个层次,即小悟悟笔法,大悟悟其道。

  小悟悟笔法,就是首先要领悟前人用笔的妙处。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的轻重缓急等等,都有着不同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的同表现,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不同的人还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同一人的作品,从早岁到晚年,又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得很大;但属于同一人的作品,也总还有一线贯通之处。如果这些特点不弄明白,而是盲目地照猫画虎,那只能学其皮毛。

  邹先生一贯强调“读帖胜于临帖”,主张“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拿到一本碑帖,不要急于匆忙动笔,须认真地钻进去,仔细研究,用心领悟,然后“择其善而学之”。这样有目的的去俗存精,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收获。

  翻看邹先生有关书法评论,每每引用古人诸如“锥画沙”、“屋漏痕”、“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等关于如何用笔的类比,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来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他自己也是兼学并用。他在《一字三年得挥洒尽如意》一文中讲到自己在外物的启示下,将以前无意中得到的一些笔意结构,穿插、曲折、夸张、巧饰,加以肯定和提高,从而使自己的隶书既雄浑厚实,又精巧别致的经验。这些正是“小悟悟笔法”的至理名言。

  而大悟悟其道,讲的是如何领悟前人书法作品的神韵。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其所显现的动态美、静态美、阳刚美、阴柔美或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章法美,都离不开"神韵"二字。而要领悟其神韵,不是简单的从碑帖中死抠所能得到的,那种学究式的死啃滥纳现成知识的办法,只会使人变迂腐,阻碍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杨雄云:“书,心画也。”要领悟一幅书法作品的神韵,就要多读书,多探讨,用心研究书家的创作环境、创作心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神韵出乎随意中”,通过学习,体会书家如何把笔法、笔势、笔意和情感结合起来,使笔随兴致而走,书自心境而出,达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的境界,从而自然产生出笔迹的粗细、干湿、张驰,自然构成书作整体章法中的疏密、虚实的变化,以及贯通的气势和韵律,在“不期然而然”中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书法精品。

  邹先生认为,书法的神韵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蔡文姬把其父蔡邕的书势说成是神授;董其昌评论米芾书法使“其字之天骨带来,非学可及。”等等神乎其神的说法,都是故弄玄虚,实在害人匪浅。他主张要敢于批判的学习前人的经验,择其长处,为我所用。像颜体的“蜂腰”、苏体的“耸肩”、馆阁体的千人一面等等,都是不可取的。

  著名书法家评论陈方既先生评论邹先生的书法,“一是对传统隶书全面意义的继承,二是具有时代自觉的艺术创新。”邹先生独具风貌的隶书,“没有囿于明清以来大多数人以偏概全的学隶经验。显示出他自觉将碑石之体与简帛之书的界限打破,既据碑石上的体势,又取简帛上笔意,从而对汉隶有了全面的学习继承。”

  邹先生的书法艺术从正反两方面参照了前人书写隶书的经验,又有前人所不曾具有的气息与面目。既得自古人,又分明是他自己。这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正是这种用心领悟、文墨兼修、敢于批判又自觉创新的习书方法,才使他的隶书融汉碑的端庄、汉简的率意、篆书的古奥、魏碑的刚健而为一,逐步形成了自己“醇厚率逸、跌宕屈曲,灵秀酣畅、风情独标”的书法艺术风格。

  著名书法家林岫女士评价邹德忠先生的书法时一语中的,称“其书法之所以能承续中国书法的正脉,牢牢地把握传统呈现黄钟大吕、廊庙殿堂般辉煌灿烂,又能别开局面极富潇洒昂扬的现代精神,就是来源于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忠厚执着的从艺办事精神和大度豪爽中深存精细的性格都是来源深厚的传统文化。”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修养,才可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书法鉴赏的角度说,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才能尽情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邹先生深谙其理并且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从中汲取文史哲和儒道释等诸类学科的精髓、各门教派的营养,以此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自己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宽泛而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使邹先生的书法自成一家,也使他在书法理论研究上目光独具,他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艺术中,钩深致远,踵事增华,思前人所未思,见前人所未见,提出了诸如书法是汉字意象符号的艺术系统、书法艺术是一门超越时空的艺术、最有资格代替宗教进行美育教育的艺术莫过于书法等许多独树一帜的观点,为书法理论的研究开创了崭新的领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文化人、以人化书。这是邹先生的求知模式和自我修养的途径。是他几十年的磨砺、积淀而探索出的“大道正途”。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博古通今的学识,造就了他忠厚直爽的个性、充溢的才情和潇洒的文人气质,使他的书法成为用心灵、用情感、用热血浇灌成的精神图腾。

  2008年5月28日于 问心书屋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