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胶东考古 > 考古发现 正文

胶东半岛石器时代考古

2008-01-02 16:44:13   来源:烟台博物馆   【字号:

  胶东半岛是指山东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地区。在地质学上被称为胶东古陆,三面环海,一面与内陆——胶莱平原接壤。半岛为浅山丘陵区,沿海有小块冲积平地,第四纪地质发育齐全。这个地理单元,不但在研究我国地质、地貌及海洋学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研究我国原始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东北亚诸地区文化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地区之一。因此,回顾总结这一地区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正确认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将有利于今后胶东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

  半岛地区的旧石器文化,70年代前还是一个空白地区。1976年李步青先生在蓬莱村里集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于村里集的柳格庄和石门口附近发现3件打制石器和一段人肢骨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重要资料。从而填补了胶东半岛这个时期的历史空白,将胶东半岛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70年代末期,通过考古调查,先后于长岛县的南、北长山岛、砣矶岛,海阳的初格庄、司马台等地发现了多处打制石器地点,并采集了较多的标本。从这些石器的形制与制作技术来看,应有早晚区别,但由于缺少地层关系还尚难判定。仅长岛县出土的部分打制石器经贾兰坡先生作了鉴定,认为多属旧石器晚期。属于这个时期的动物化石地点还有许多。比较早的有蓬莱虎路线乡河东姜家以肿骨鹿为代表的更新世中期化石群,晚一点的在长岛县发现了以乳齿象、安氏鸵鸟蛋、诺氏古菱齿象、葛氏斑鹿、披毛犀等为代表的动物化石群。其中鸵鸟蛋上有人为的小孔。在栖霞松山乡郝家楼村南山裂隙中,还发现了以牛、猪、鹿及食肉类为代表的化石群。另外,1983年我们在发掘长岛北庄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发现了1件典型的细石器,是胶东地区目前发现细石器的第一个地点。

  总之,胶东半岛的旧石器文化虽然发现了一些线索,但还很不够,尚需进行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一些重点遗址的发掘或许能获得重大突破。如蓬莱河东姜家溶洞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地点。从地理位置看,它非常重要。在它的南部临沂地区发现许多旧石器和细石器文化遗址,在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同样有许多发现。而且研究证实,在旧石器时代,黄海、渤海成为一片平原时,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是由陆地传入日本、朝鲜的。那么,胶东半岛就成为华北与日本、朝鲜旧石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这样就为胶东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诸如胶东半岛本身旧石器和细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研究,于邻近地区及日本、朝鲜旧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的对比研究等。

  二、新石器时代

  解放前,仅有日本人驹井和爱与神尾正明在黄县龙口和青岛兴亚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建国后的50年代初期,胶东半岛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还是一些零星发现。主要的有即墨县的李家宅头龙山文化遗址(当时被称为“黑陶文化”),崂山县汉河村、安乐村发现的石斧等。直到1956年末1957年初,山东省组织文物大普查时,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才有了较多的发现,主要有莱西县的毛家埠遗址、北阁门和石院龙山文化遗址,莱阳市的于家店遗址,栖霞县的杨家圈遗址,蓬莱县的紫荆山遗址、邱家庄遗址等。当时由于资料和工作的限制,对半岛新石器文化的遗存还没有系统的认识,仅能将龙山文化遗存区分出来。对早于龙山文化和晚于龙山文化的遗存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如把晚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巨石文化”也列入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中。这个时期,尽管人们对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还不那么清楚,但已经看到它与内陆文化的区别。刘敦愿先生在《山东五莲县、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中提出了北阁山龙山文化遗址与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既相同又有区别的看法。

  60年代,为进一步了解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和特点,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依据50年代文物普查的线索,于1961年夏重点对半岛地区的紫荆山、邱家庄、南围外、于家店、杨家圈、石羊、石院、三官庙8处遗址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半岛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认为于家店、杨家圈、石羊、石院、三官庙遗址属山东龙山文化系统,紫荆山、邱家庄遗址尚难归至其中。而且比较确切地指出了“紫荆山遗址本身可能有着两种不同时期或不同性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地层堆积上应有着早晚关系,需要今后发掘对遗址的内涵、性质进一步地了解。”接着山东省博物馆于1963年10月对紫荆山遗址进行了试掘。这次试掘面积虽然不大,但在胶东地区首次发现了龙山文化和早于龙山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使我们了解到胶东半岛地区两种原始文化的相对年代。当典型龙山文化的人们生活在这里之前,早已有使用彩陶的人们生息、繁殖在这块肥沃的海滨土地上。”对这类遗存的命名,由“堡头类型”改称“大汶口文化”。虽然简报中发表的下层文化的某些陶器,现在看来应包括邱家庄上层和北庄二期两个阶段的,但在当时对这两种文化的划分,可谓重大收获。

  60年代另一个发掘地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平度东岳遗址的发掘。该遗址文化层堆积比较单一,耕土层下即是岳石文化层。出土的遗物丰富且较单纯,但当时未能将其与龙山文化区别开来,发掘者仅看到了它与龙山文化的区别,指出“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个时期,从报道的材料看,新发现的遗址不多,主要的有青岛市郊的赵村、城阳、傅家埠等龙山文化遗址,早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主要有栖霞县的下渔稼沟遗址等。70年代,在1973年胶东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和复查工作,发现一批新的遗址。主要有荣成县的河口遗址,蓬莱县的大仲家遗址,烟台市的白石村遗址,黄县的唐家遗址等。通过这次普查和复查工作,对胶东半岛早于龙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存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为“堡头类型”或“大汶口文化”,它与山东内陆的大汶口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应重点做些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山东省博物馆于1975年先后试掘了荣成河口遗址、烟台白石村遗址。由于“文革”运动,没有将这两处遗址的发掘材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把非常重要的资料搁置起来。直到1978年夏,苏秉琦先生来烟台实地考察了有关遗址,提出探讨“烟台地区的文化起源、发展和商周古国”的两大课题后,工作才有了较大的进展。1979年秋,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烟台地区文管组联合组织发掘了福山邱家庄遗址和牟平照格庄遗址。对邱家遗址的发掘,首次了解了半岛地区早于龙山文化遗存的特征,解决了其分期与年代问题。遗址上层与蓬莱紫荆山下层文化相当,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5500年左右,下层的年代在距今5700年以前。对照格庄遗址的发掘较全面地掌握了半岛岳石文化的特征、年代问题,将它与龙山文化区分开来,提出“岳石文化”的命名。发掘结束后,又重点对荣成、乳山、栖霞、蓬莱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和调查工作。在对乳山县小管村遗址调查试掘中,首次揭示了岳石文化压在龙山文化之上的地层叠压关系。

  80年代,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研究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1980年至1985年山东省的第二次文物大普查,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100余处,基本上摸清了半岛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和范围。1980年冬,烟台地区文管会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又重点对海阳、莱阳、莱西、黄县与长岛县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首次将这几个县早于龙山文化的遗存分为邱家庄下层、邱家庄上层和大汶口文化三个阶段。这次调查的重要发现是在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遗址的南断崖上,发现了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房址3座,为以后正规发掘打下了基础。另外,在大钦岛北村遗址的调查试掘中,了解了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和相当于商周时期的珍珠门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确定了其相对年代。

  为建立胶东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谱系,1980年以来北京大学、烟台地区文管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重点发掘或试掘了一些遗址。主要的发掘有:1980年与1981年春,烟台地区文管会与烟台市博物馆两次发掘的烟台市白石村遗址;1981年至1984年秋、1987年春,北京大学、烟台地区文管会与长岛县博物馆联合五次发掘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遗址; 1981年秋,北京大学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栖霞杨家圈遗址;198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发掘的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等。进行重点试掘的有:1982年秋,北京大学、烟台地区文管会及长岛县博物馆联合试掘的长岛县隍城岛山前遗址和北城遗址;1981年秋,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试掘的莱阳市于家店遗址、栖霞县的上桃村遗址;1982年秋,烟台地区文管会与海阳县博物馆试掘的海阳司马台遗址;1983年秋,北京大学、烟台地区文管会与乳山县图书馆试掘的乳山小管村遗址等。

  白石村遗址的发掘,在半岛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于邱家庄下层文化的白石村一期文化。它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而且有着清楚的地层叠压关系,是目前半岛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与山东北辛文化相当,距今7000年左右。白石村一期文化的发现,不但在研究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渊源和谱系的建立方面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渊源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长岛北庄遗址发掘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发现房子90余座、墓葬60余座、灰坑100余个,出土了几千件遗物,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之一。它不但为胶东新石器文化谱系的建立以及与辽东半岛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将会通过对房址结构、布局及合葬墓的研究,大大推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性质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在北庄遗址的发掘,还发现了北庄一期、北庄二期和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首次获得了晚于邱家庄上层、紫荆山下层文化的北庄二期文化的资料。

  栖霞杨家圈遗址的发掘,揭露面积800余平方米。地层关系比较清楚,二、三层为龙山文化,四、五层早于龙山文化。这为半岛新石器文化的分期增添了新的资料。另外,遗址中发现的房址、合葬墓、铜器及水稻等,对研究当时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提供来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岛砣矶大口遗址的发掘面积虽然不大,但发现的遗迹、遗物丰富,首次解决了胶东地区龙山文化的分期问题。大口遗址的龙山文化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年代测定为距今4600年左右。遗址中还首次发现了墓葬与兽坑骨架上压有石块的习俗,为探讨该文化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增添了重要资料。

  乳山县小管村、海阳县司马台遗址的试掘,对认识半岛东南部的新石器文化又增添了重要内容。两个遗址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小管村遗址包括岳石文化、龙山文化和早于龙山文化三个阶段。早于龙山文化的遗存与杨家圈一期文化比较接近,因而时代也应相当。在司马台遗址清理了岳石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灰坑、墓葬,还发现了早于龙山文化的遗物,但未见文化层堆积。这两个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半岛北部没有多大区别,应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栖霞县上桃村、莱阳市于家店遗址的试掘,使我们了解了半岛中部新石器文化特征。这两个遗址的时代均与杨家圈遗址相同,包括龙山文化和早于龙山文化的两个阶段,出土遗物也基本相同。

  通过对长岛县最北面的隍城岛上的山前遗址的试掘,进一步了解了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文化关系。该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北庄二期文化和北庄一期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从出土遗物来看,它还是属于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系统,只是与辽东半岛的文化交流比长岛县南部岛屿更强烈一些。

  另外,1983年烟台市文管会与烟台市博物馆为配合基建工程对毓璜顶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半岛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房址和合葬墓。虽然简报中对某些器物的分期及年代的推断有些欠妥,但这次试掘无疑为深入讨论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于半岛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研究,70年代以前,仅是在一些文章中涉及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性质问题。其中多数学者的意见是将胶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归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系统。80年代,由于田野考古发掘材料的增多,对半岛新石器文化性质的认识和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苏秉琦先生首先提出了“山东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非仅此一个系统,胶东半岛的古文化遗存就另有特色”的观点,认为“以莱州湾沿海地区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单独列为我国沿海地区北段的一个文化区……明显地区别于山东其他地区,可称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较全面系统探讨胶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谱系、性质及与周围地区文化关系的研究文章,还是1982年8月在荣成石岛召开的山东史前文化讨论会上宣读的3篇。即严文明先生撰写的《胶东原始文化初论》,韩榕先生撰写的《胶东史前文化初探》,李步青、王锡平撰写的《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初论》。这3篇文章可说开胶东新石器文化的面貌、性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2年之后,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不断开展,对胶东半岛一些重点遗址发掘材料的专题研究及其与周围地区文化关系的专题探讨等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的有佟伟华的《长岛北庄早期遗存提出的几个问题》;李权生的《胶东新石器文化序列及其与鲁中南的关系》;王锡平、李步青的《试论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文化的交流》;何德亮、竞放的《试论杨家圈遗存的文化性质》;宋承钧、史明的《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等。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半岛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特征、经济、社会性质、文化渊源及其与周围地区的文化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另外,在深入探讨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特征与邻近地区文化关系的同时,许多学者还进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如王锡平的《从胶东半岛新石器遗址的分布看海岸的变迁》,探讨了半岛新石器时代以来海岸线的变迁,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距今五六千年我国东部高海面的出现和以后海平面的波动。严文明先生在《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中,根据杨家圈遗址发现的水稻壳,提出了史前栽培稻分布的最北界线,推动了对我国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陶支脚》一文中,指出胶东半岛是我国发现陶支脚最多的地方,而且时代较早。是研究我国蒙古高原以南、黄土高原以东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以及相邻的越南和日本广大地区的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

  在以上研究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性质以及有关问题的文章中,多数学者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认为半岛的新石器文化自成体系,有着自己的源和流,不属于山东内陆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小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了一个大的文化体系,但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地方特征。从考古学的角度上看,还应划为不同的地方类型。但也有些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胶东半岛的新石器文化始终属于大汶口文化。如《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等文章均持这种观点。

  以上我们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尽管几十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文物普查、田野发掘以及研究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今后面临的任务和课题还是相当繁重的。从文化谱系上看,虽然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但还缺少早期考古资料,诸期考古文化之间还有一些缺环,特别是一些大的阶段之间,如白石村一期与邱家庄一期、紫荆山下层与北庄二期、杨家圈一期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的衔接问题,尚需今后大量的工作来解决。从文化性质上看,虽然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然而半岛文化区形成的原因,与山东内陆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的区分界线以及后来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原因、时间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另外,半岛南部与北部、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文化关系,也需今后的工作来解决,尤其需要的试对青岛市及胶莱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遗址系统的发掘。从文化渊源上看,白石村一期文化还不是半岛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但早于它的文化遗存却尚未发现,这是否与以后的海进有关,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就白石村一期文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分期也不十分清楚,尚需今后进一步的工作。在社会性质、经济类型、特别是一些考古文化之间发生突变的原因和它反映的社会问题,更需要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