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博览 > 人文风物 正文

影响烟台京剧史的三大名人

http://www.jiaodong.net 2008-01-14 11:51:00 烟台晚报

  在中国京剧史中,烟台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北方重要的“京剧码头”。

  20世纪初,北京被称为“京剧摇篮”,天津被称为“京剧重镇”,上海则号称“京剧大码头”。京、津、沪联成一条线,烟台是线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在中国京剧史上被称为“京剧码头”。当时的烟台是一座繁荣的商埠码头,加上烟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船只均在此“挂口子”(靠岸上货卸货上下客),为京剧艺人登临烟台码头提供了方便条件。烟台到京、津、沪经商的人很多,经他们联络,使京剧界人士认识了烟台,知道烟台人喜爱京剧,需要京剧。因此,登临烟台码头的京剧艺人不计其数,你方唱罢我登场。

  为了接待频频登临烟台码头的京剧艺人,当时人口不足10万的烟台,先后修建了10余座供演出用的茶园、戏院。座座茶园、戏院内,不分昼夜,京剧演唱声、胡琴声、锣鼓声不绝于耳,成为烟台独特的文化现象。繁荣的商埠码头是“京剧码头”形成的基础,而“京剧码头”的形成,又促使商埠码头更加倡盛。“京剧码头”与商埠码头相互依存,构成了烟台这座城市的个性。自20世纪初以来,有三大名人对烟台“京剧码头”的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

  文坛泰斗冰心

  在烟台迷上京剧

  烟台这座“京剧码头”盛产戏迷,正是一代代高品味的戏迷,造就了烟台京剧的繁荣。在烟台京剧史上,曾产生过一位年龄幼小、举世闻名的戏迷,她就是后来成为文坛泰斗的冰心。

  1903年,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奉命到烟台筹建海军学校,因此全家由福州移居烟台,一住就是8年。冰心诞生于1900年10月5日,到烟台时只有3岁,父亲常带她去戏院看京剧,幼小的冰心便深深地迷上京剧,在她成名后的文学著作中,多次提到在烟台看京剧的事,通过冰心一篇篇传世佳作的问世,烟台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冰心迷上了“三国”故事,父亲深知冰心迷恋“三国”故事,就特意安排时间带她到戏院看“三国”题材的京剧,冰心第一次看的京剧是《群英会》、《草船借箭》、《华容道》,正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一段,她看到熟悉的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蒋干、黄盖、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一个个冠戴俨然地走上台来,高兴极了。此后,冰心从不放过一次看京剧的机会,冰心89岁时,曾在文中写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冰心在烟台看京剧的戏园有会英茶园、庆丰茶园、丹桂茶园,她还经常到福建会馆戏台、金沟寨戏台看京剧。冰心90岁大寿时,烟台有人去北京看望她,她还关切地问:“丹桂茶园还在吗?金沟寨戏台还有吗?”

  文化巨匠田汉

  称赞烟台人懂京剧

  文化巨匠、戏剧大师田汉,1927年冬在上海创作了反映京剧艺人真实生活的著名话剧《名优之死》时,不但对烟台京剧的繁荣程度非常熟悉,而且深知烟台虽不盛产名角,却不乏懂戏的观众。因此他在剧中写了烟台人到上海“邀角儿”的情节,而且三幕戏中有两幕将这一情节展示在剧中人的对白中。《名优之死》第一幕中,名老生刘振声和丑角左宝奎的对白是。

  刘振声:宝奎,我也许不久上烟台去。

  左宝奎:为什么?

  刘振声:今天有一个朋友从烟台来邀角儿,我说我去。

  左宝奎:(惊)您怎么能到那样小的地方去。

  刘振声:那地方虽小,懂戏的倒不少。

  《名优之死》第三幕中,新闻记者何景明与刘振声的对白是:

  何景明:您上次信上不是说要上烟台去吗?

  刘振声:一时走不动。

  说完“一时走不动”这句话不久,他便死在舞台上。田汉笔下的这位应邀准备到烟台来的名优刘振声,终因被恶势力气死在舞台上而未能成行,未能让烟台人一睹他的风采,但烟台人会永远记住他,怀念他。

  剧中名老生刘振声的生活原型,叫刘鸿声(1876-1921),一作刘鸿升,字子余,号泽滨,顺义(今北京市)人。由业余爱好而加入京剧班社演唱,先演净,后改老生,以嗓音高亢、唱腔流畅著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刘派”。

  田汉曾说:“对我熟悉的戏曲艺人,我能描绘得比较有鼻子、有眼睛。”《名优之死》的创作,就是基于他对戏曲艺人的熟悉和对烟台的了解。《名优之死》的创作演出,开拓了我国戏剧运动的新路。因为在《名优之死》中,涉及烟台京剧,故成立于1960年的原烟台地区话剧团,曾公演过此剧。

  京剧大师周信芳

  创建烟台梨园公会

  京剧一代宗师周信芳,1927年曾在烟台创建梨园公会。

  从1907年到1927年,周信芳5次到烟台搭班演戏,被烟台京剧的繁荣景象所征服,他看到登临烟台的名角,如“过江之鲫”,由此他想到,烟台,应与“京剧大码头”上海那样,创建梨园公会。于是他向烟台梨园界提出创建梨园公会的倡议。由于周信芳在烟台的威望很高,因此他倡议创建梨园公会,得到了烟台梨园界的拥护,并推举他出任会长。梨园公会的创建,为繁荣烟台京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并为梨园界办了很多公益事业。

  周信芳原籍浙江慈溪,父亲周慰堂、母亲许桂芳均为春仙班演员。1901年,周信芳7虚岁时,便在杭州登台演戏,因他演得认真、稚气可鞠,常博得满堂彩,被人呼之为“神童”,后称七龄童,12岁始称麒麟童。

  就在周信芳成为麒麟童的当年,他首登北方京剧码头———烟台,献演于德桂茶园,开场戏《打渔杀家》。在《周信芳传》一书中,对周信芳首登烟台码头是这样描写的,“1907年,周信芳先到烟台,同时也是北方的重要京剧码头,这里经常有名角登台,观众也大多内行,所以戏不好唱,周特别谨慎。由于他功夫扎实,演出认真卖力,给观众留下很好的印象。”

  1910年,15岁的麒麟童第二次来烟台演戏。1914年,迷恋“麒派”艺术的烟台人,又派专人赴上海邀请他再来烟台,这是他第三次来烟台,时年19岁。周信芳三进三出的烟台德桂茶园,1916年更名丹桂舞台。德桂茶园更名丹桂舞台,与周信芳有很大关系,早在1871年,上海便有个丹桂茶园,1911年扩建为丹桂第一台,周信芳自1915年5月进入丹桂第一台,前后达8年之久,是麒麟童成名的舞台,烟台德桂茶园则是麒麟童唱红的舞台,因此,有心人把德桂更名丹桂,与上海丹桂南北呼应。后来周信芳又二次来烟台,分别是1923年(28岁)和1927年(32岁)。

  文化大革命中,周信芳受到残酷迫害,1975年3月8日,这位备受烟台人民崇敬的艺坛巨星含冤离开人世。周大师对烟台京剧做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烟台人民心中。

  王焕理刘斌

责任编辑: 周军
】【打印】【关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