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胶东民俗 > 仙道文化 正文

妈祖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2013-06-09 10:29:13   来源: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   【字号: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 ━━ 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今天,我们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一番讨论,不说没有必要。

  一、妈祖生平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一个美丽的岛屿——湄洲岛。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二、妈祖传说与显灵

  湄洲之西,有一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之要冲,礁石夹杂。一次,一艘商船经过此地遭遇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危急中传出求救哀号。妈祖闻后,焦急地对村民说:前头商船即将沉没,应速往援救。可是大家捏摄于狂风巨浪,不敢向前。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抛向大海。刹时间,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缘于大杉相附,不致沉没。小可,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船将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即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妈祖平生勇敢善良,聪明颖悟,普渡众生,济世利人,死后,人们对她的仰慕和爱戴较之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有关妈祖的传说愈演愈众,愈演愈神。据《天后志》记载的有十五则,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它们分别是: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搓,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铁马渡江,收伏晏公,收高里鬼。

  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于东海遇到风浪,八船七沉,仅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见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于上,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之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妈祖显灵《神女救船》。较为有名妈祖显灵说有甘泉济师、澎湖助战、托梦建庙、圣泉救疫、神女救船、保护使者、天妃神助、庇佑漕运、官员脱险、庇佑致胜、使节脱险、旱情解难、神助修堤、神助擒寇、神助宋师、护助剿寇。

  传说也好,显灵也好,都是人们海上遇难危机情形之中,为求生而借助于妈祖化险成祥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其说妈祖救难,不如说是“精神胜利法”,而精神的作用往往在一定的境遇是其它力量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信仰”的奥秘之所在。

  三、妈祖的称谓和民间信仰功用

  妈祖有许多名称,如“林氏女”、“神女”、“默”、“默娘”、“妈祖”、“婆祖”、“灵女”、“林夫人”、“天妃”、“天后”等等,这些名称不是一时造成的,而经历了几个阶段。
妈 祖 的 称 谓
称谓 解释 出现
娘 林默娘、默娘 按闽南风俗,女孩子名字前加“娘”已示尊称。 这个命名已是在妈祖死后几百年后的事。
妈 妈祖 在闽南方言中,“妈”示对女性长者或德高望重者女性的最高尊称。 妈祖一词也较晚出现,是民间尊称的一种。
夫人、妃,后 夫人、灵女、天妃、
天后 妈祖未婚而加封为妃,是基于古代天神信仰而来的,把海神列于地神之后,同嫁于天,故为天妃。 统治阶级加封后而出现,且先有“灵女”、“夫人”,后有“天妃”、“天后”之称。

其它名称 海神娘娘 山东、辽东称之
天上圣母 台湾称之
雨妈、过水妈 因妈祖主宰雨水而称之

妈 祖 民 间 信 仰 功 用

庇佑事项 原因 历史背景
航海之神 海上守护神 宋元时代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和侨民的不断出现,以及统治阶级的加封与提倡是妈祖成为著名海神的历史原因。 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是从民间开始的,以巫觋为核心传播开来,在民族中传承下来,进而在朝廷官吏中传播。
助漕运 妈祖到元代得以迅速传播,除航海原因外,还以元代漕运改为海路有关,妈祖信仰逐渐扩大,从东南亚沿海扩大到北方京津地区,妈祖信仰已为中央王朝所承认。
雨水之神 求雨 我国为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饮食之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沿海地区也把主宰海事活动的妈祖视为司雨之神。 从历史看,巫觋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妈祖既然生前为巫,死后为神自然与雨水有难解之缘。
祈晴
钱塘修堤 钱塘江畔,潮水凶猛,不断冲击海岸附近的农田,人们修堤以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难,进展缓慢,后来在妈祖的帮助下,才顺利完工 潮水由潮神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扩大。
生育之神 求子 中国自古就重视生育,不断繁衍人口,因此有种种生育之神。 妈祖本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会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动之一,这是把生育与妈祖联系起来的最初原因。
驱疫 疾病是对人类一大威胁,对沿海居民也是如此。 妈祖成为当地生命保护神,必有驱疫作用。
战神 镇压义军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代战争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之争,也往往利用宗教和巫术。 一些是著名的农民起义本与妈祖无涉,但历代统治者为标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征伐镇压视为妈祖神助,藉以麻痹群众。
抵御外敌 自宋代以来,中央王朝受到外敌侵扰,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妈祖搬入军事舞台。

  四、历代对妈祖的赐封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他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

    初时,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杂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领事路允迪奉使高丽国, 船在黄水洋遇风暴。恰好此船上水手从莆田雇来,危难中祈祷妈祖,终转危为安。返国后,奏请朝廷,宋徽宗于是赐顺济庙额,顺济庙即当时宁海墩(圣墩)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朝廷的承认。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最早的褒封。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陈俊卿为当朝丞相,笃信妈祖,于是奏请朝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这样,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古 代 历 朝 对 妈 祖 的 褒 逢

朝代 年号(时间) 封             号
宋朝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崇福夫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灵惠夫人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 灵惠昭应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 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灵惠妃
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 灵惠助顺妃。
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 存灵惠助顺显卫妃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 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 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 封存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理宗宝祜三年(1255年) 灵惠助顺嘉应慈济
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 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
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 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朝 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 护国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 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
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 护国辅圣民显佑广济明著天妃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 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明朝 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 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清朝 康熙十九年(1680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
嘉庆五年(1800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
道光六年(1826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
咸丰二年(1852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天后

咸丰三年(1853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五、各地妈祖庙

  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升天后,人们崇奉海神,在湄洲岛建庙祭祀,此庙宇即最早的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有华人即有妈祖庙。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

  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计;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以及东北部的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地也建有妈祖庙。台湾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妈祖,岛上妈祖庙宇500多座。港澳地区也有妈祖庙50多座。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其它分布于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朝鲜、挪威、丹麦、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兰及非洲等地。

  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或称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或称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天后祠、安澜厅、双慈亭、纷阳殿等等,在这些妈祖庙宇中,福建湄洲妈祖庙(987年)、天津天后宫(1326年)、台湾北港朝天宫(1694年)(以上被成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福建泉州天后宫(1196年)、湖南芷江天后宫(1748年)、台湾澎湖天后宫(1592年)、蓬莱阁天后宫(1122年)、长岛庙岛显应宫(1122年)、澳门天后宫(2003年)新加坡天福宫等在年代、规模、地位及影响方面均极富特色,为妈祖庙宇建筑中的佼佼者。

  六、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 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恭愍王的贺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国时在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沙门岛即古时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中写到:“沙门翘首立多时,暮景撩人欲赋诗。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交通枢纽,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庙岛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 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2001年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 “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如果说天津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登州是当时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枢纽,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与妈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妈祖文化由南传入后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继尔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得以消化、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导。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对妈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庙之早,即使在妈祖文化的滥觞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无疑为北方建造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加之登州港无以替代的区位条件,如此说,登州及其蓬莱阁上的天后宫是中国古代北方妈祖文化的渊薮不足为过。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芝罘,再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隋唐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与朝鲜半岛及周围诸国的外交与贸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宋时辽国屡屡北犯,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势必靠海上船队来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锐势不减。北宋灭亡,南宋与金争战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和海上漕运,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束缚。但是,由于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的航线太长且十分危险,曾多次遭遇海难,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丽国王的请求,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明实录》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时载曰:“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里有船,那里就有妈祖,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妈祖庙。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飘洋东渡,为远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七、妈祖信仰的意义及当代功能

  千余年来,妈祖由人变为神,又从道教女仙中脱颖而出,由“夫人”升为“天妃”,由“天妃”又到“天后”,信众之多,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古所罕见,这不能简单地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来诠释。

  妈祖热爱人民、扶危济困、情操高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祖死后,人们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爱、护国庇民的女神,其目的是为了教化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十分重视妈祖的教化功能和这种“民族认同”的信仰作用,希望使之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不是宗教信仰所能涵盖的。

  在古代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曾有过辉煌的篇章。如宋代出使高丽,明代郑和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家,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千灾万劫,圆满完成了和平外交任务。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中国水师将领沈有容依恃妈祖庇护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石碣。又如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的《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原始资料还澄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作用。由此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与台湾连结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密不可分。从东北至华南,我国许多著名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亦都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有一种航海习俗,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目前,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近年来,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妈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 “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

    1、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之功能。大陆和台湾,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台湾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2002年7月25日,妈祖金身直航澎湖,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2004年10月21日早上8点,湄洲妈祖金身从莆田市湄洲岛妈祖祖庙起驾,在54位护驾团的陪同下,从长乐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往澳门,参加第二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 :“神昭海表”,和 “圣德配天”。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全统一。

    2、传播博爱精神,教化众生向善的功能。浩瀚宇宙,苍莽无垠,而人却是宇宙的主宰。尽管因地域,种族,文化根柢的差异,派生出审美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但作为“生”的本能,人性对于善恶美丑之认知却趋于大同。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同,如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赐人以平安吉祥等等。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张君房《云笈七签》),当一种理念为民众所接受后,教化则退居其次,而观念(对真、善、美的认同)则生根、开花、结果。

  3、启迪良知,树立珍惜自然、回归自然的功能。千余年来,人类面临旱涝蝗灾,瘟疫流行时,往往把祛灾的希望乞求于神灵,妈祖之平息海啸、张天师之祈禳瘟疫、龙王爷之普降甘霖……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地得到启发:众生平等、万物有灵,道法自然……。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类的呼声,谁能说,这当中没有神的启示?

  参考资料:1、南开大学教授曹中屏《古代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与登州古港》
         2、台北李露露《妈祖信仰》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