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胶东民俗 > 非遗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胶东蹦蹦戏

2013-06-05 08:20:50   来源:福客网   【字号:

  莱州市东南部有个郭家店镇,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且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浓厚,道路交通方便,素有“生态第一镇”的美称。

  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延续中,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无数成就卓越的学者、文人,同时也孕育了许多饱含民间特色的美丽故事和传说,造就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曾轰动过整个胶东的具有东南山区特色的民间剧种“蹦蹦戏”就是产生在这里。

  蹦蹦戏是胶东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胶东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相传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素有“一心只顾听小戏,不知孩子掉在地”等说。

  追溯其渊源,据多数老艺人介绍,它是有胶东扬琴衍变而来,自清咸丰——同治年间传入胶东。后来,当时在胶东名声大、威望高的扬琴曲目及剧作家翁老明,将扬琴演出方式进行了改革。起初,先以自编的《三打四劝》和《苏保送妹》进行试演,在试演中,他为男女角色、文武场分工开了先河。约于1894年左右,首次在登州府(蓬莱)举行了化妆跑圆场的公开演出,这种形式拉开了胶东扬琴的新局面。

  首次演出,人山人海,群情激奋。据传闻说,为了看戏占地方,有两个人打了起来,一个人的帽子打掉了,抓起个灯罩戴在头上都不知道,引得在场的人们哭笑不得。当时的演出,比较简单,道白是方言土语,唱腔是群众所熟悉的曲调,并溶进了当地民间秧歌的一些东西,演唱者边演边唱,边蹦边跳,生动活泼,富于农村气息,一直延续至今。

  蹦蹦戏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以故事情节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为主。起剧本内容从劳动人民家庭琐事到封建社会的抨击、揭露,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等等。

  蹦蹦戏的基本特征是:

  一、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传衍百年以来,始终与其他文化生息与共。80年代初,戏曲界相关认识指出,蹦蹦戏是民间戏曲最丰富的乐种,蹦蹦戏的戏曲内涵、乐器形制,演出形式等方面都记载着历史的文化遗迹和鲜活血脉。

  二、情节感人,角色俱全。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虽然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戏曲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蹦蹦戏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传承下来。现存的曲谱有《乌龙园》、《断桥》、《东京》等七大套,其故事情节感人、角色俱全。

  三、艺术之美。

  蹦蹦戏使用的传统坠琴、二胡、板胡、京胡乐器和一些小打击器乐,简陋古朴,但那古远优雅的旋律却令人难以忘怀。蹦蹦戏脉传谱系十分复杂。其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个人爱好为主,以自娱为目的。这里以谭福后的传承脉络作简略的说明:谭福,男,莱州市原仲院乡郝家沟人,生卒不详。其学生有谭希昌等,后谭希昌有与本乡的谭红军、宋宝松、谭红山等组建了胶东蹦蹦戏郝家沟、义和班,谭希昌为班主。谭红军,男(1910-?)莱州市郭家店郝家沟人,以扮演老旦为主,记忆力强,能口述很多剧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蹦蹦戏老人之一。宋宝松,男(1922-?)莱州市原仲院乡郝家沟人是莱州名旦“明”的得意门生,以演花旦为主,兼演他行,口齿伶俐清晰,唱腔优美动听。谭占生,男(1922-?)莱州市郭家店郝家沟人,以演奏坠琴为主,技术纯熟,包腔严紧,是当地有名的琴师之一。原信好,男(1931-?)莱州市郭家店郝家沟人,以演老生为主。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